原诗及注释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
喓(yāo)喓:虫鸣声。
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阜(fù)螽(zhōng):即蚱蜢,一种蝗虫。
忡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
亦:如,若。既:已经。止:之、他,一说语助词。
觏(gòu):遇见。
降(xiáng):悦服,平静。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zhì):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
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
惙(chuò)惙:忧,愁苦的样子。
说(yuè):通“悦”,高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直译
听那蝈蝈喓喓鸣叫,看那蚱蜢蹦蹦跳跳。没有见到夫君,我忧心忡忡。如果见到他,如果遇见他,我心才会平静。
登上南山,采摘鲜嫩蕨菜。没有见到夫君,我心愁苦。如果我见到他,如果我遇到他,我心中就会喜悦。
登上南山,采摘鲜嫩薇菜。没有见到夫君,我心悲伤。如果我已见他,如果我遇到他,我心才能安定。
赏析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赋。思妇在自家室内所见所闻:喓喓者,听其音;趯趯者,见其形。二物入室,可见此时秋季;参见《七月》)。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写思妇之情状)。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言唯有亲见其面,方能解其忧思,否则其忧不可解)。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赋。妇人在家闷极,遂外出采蕨,以作消遣)。未见君子,忧心惙惙(采蕨、采薇实在春日,盛景越发引闲愁)。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重出,言其忧不可解)。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忧心更进一重,伤悲者,显露于外也)。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再重,言其忧终不可解)。
解读
《毛诗序》称:“《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认为大夫在外做事,夫人在家里以礼自防。
《诗集传》则认为:“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亦若周南之卷耳也。”朱熹倒没有谈及以礼自防的意思,只是说诸侯大夫的夫人在家思念丈夫的诗。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称:“《小雅·出车》篇有此‘喓喓草虫’六句,为室家念南仲行役意,亦合。三百篇中多有重辞,未知孰先孰后,不必执泥以求也。”他把此诗从诸侯大夫之夫人的层次拉到普通人这里,就是妇人怀念外出服役之人。
这首诗,主要还是讲妻子怀念服役在外的丈夫的心理。春天,她到野外登上高山,采集蕨、薇等野菜,秋天,听到草虫蝈蝈鸣叫,无时不刻不为之忧心忡忡、悲伤愁苦。她设想,只有等到见到夫君到时候,心里才能平静下来。方玉润《诗经原始》分析此诗刻画人物之妙:“因秋虫以寄托,继历春景而忧思。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虚想,非真实觏。”
不过,方玉润认为,此诗写的是“臣子思君”,假托妇人怀念丈夫,“每假思妇情以寓其忠君爱国意。”从思妇这里读出忠君爱国的意思,也未免穿凿了。
串读《诗经》,最有趣的莫过看清代学者翻案,骂汉唐及宋人。方玉润称,这首诗不过是写一个思妇,与“文王之化”有什么关系呢?不过丈夫偶然在外出差几天,这里就高度警惕不要被坏人勾引,这算什么妇道?所以他说“《集传》不过呆相,《小序》则节外生枝。”最后因姚际恒的话说:“前辈说《诗》至此,真堪一唾。”骂得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