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国风·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俗名蝈蝈儿。
喓(yāo)喓:虫鸣声,诗中指蝈蝈的鸣叫声。
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诗中指蝈蝈跳跃的样子。
阜(fù)螽(zhōng):蝗虫的一种,就是指蝈蝈。
君子:女子队丈夫的尊敬的称呼。
忡(chōng)忡:冲冲,形容心绪不安宁。
亦:如,若。
既:已经。
止:之、他,一说语助词。
觏(gòu):遇见,相遇。
降(xiáng):悦服,平静。
陟(zhì):升;登。登山。
蕨:野菜名,就是蕨菜,嫩苗可食用。
惙(chuò)惙:忧,愁苦的样子。
说(yuè):通“悦”,高兴。
薇:植物名,野豌豆,嫩苗可以生食,也可煮后食用。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小编译文:
听到蝈蝈蠷蠷的鸣叫声,看到蝈蝈跳来跳去的样子。
没有见到我的丈夫,我的心中充满惆怅。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依偎在他的怀里,我的忧愁会全都消失。
登上高高的南山,采摘破土而出的鲜嫩的蕨菜。
没有见到我的丈夫,我的心中满是烦忧。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依偎在他的怀里,我的心中充满喜悦。
登上高高的南山,采摘鲜嫩青翠又可口的薇菜苗。
没有见到我的丈夫,我的心中充满悲伤。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依偎在他的怀里,我会满心的欢喜。
诗旨分析:
汉代以来,《齐诗》、《韩诗》、《鲁诗》三家诗的影响力逐渐衰微,毛亨所做《毛诗序》应运而生,遂成为主流学说,对《草虫》一诗最早的解释来自于《毛诗序》,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
朱熹《诗集传》则谓“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
旧说另有“大夫归心召公说”、“室家思念南仲说”、“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等等,
20世纪初期的研究学者认为此诗是描写男女幽会野合之诗,闻一多在《诗经研究》中甚至说要用研究性的方法去研究《诗经》,还专门举例子说《草虫》就是一首描写男女野合的诗。
小编认为以上种种对诗旨的分析,要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要么就没有考据,没有沉淀,分析不严谨,纵观全部《诗经》,许多篇目中都出现了“君子”二字,也有许多诗篇出现了“未见君子”、“既见君子”这样的句子,如《周南·汝坟》中的:“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小雅·出车》:“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我心则喜。”等。《诗经》篇目中出现的“君子”二字,大多指当时的贵族阶层,也是代表统治阶层的人,而”君子”用于男女称谓之时,则是指女子在结婚后对自己丈夫的尊称和敬称,也是表示亲切的意味,女子是不会随便对野合的男子称呼“君子”的。
小编认为此诗是写妻子思念自己丈夫的诗,叙写了妻子没有见到丈夫时的种种牵挂担忧,以及设想妻子对见到自己丈夫之后的种种欢喜欣慰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丈夫一如既往的深情。
小编赏析: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七句。第一章写女子秋天思念丈夫的情景,第二、三章分别叙写来年春天、夏天思念丈夫的情景。全诗表现了时间跨度很长的相思之苦。
第一章:“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这是《诗经》中的章节结构第一次出现七句,前面的《周南》每章都是三句或者四句,首章头两句以“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起兴,蝈蝈在秋天才会活跃起来,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来是女子来到了野外,并将女子置于秋天的野外的背景氛围中,蝈蝈的鸣叫和蝈蝈的跳跃,这是她耳闻目睹的,这样的画面映入眼帘,引起女子内心无限的遐思,内心荡起层层涟漪。可以猜想,她此时或许还感受到秋风的瑟瑟,内外的结合,以景融情,野外的景色,不管是草虫还是秋天的氛围。都给女子以“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觉。
秋景自古以来就是最能触动人心弦的,鸿雁南归,秋叶萧萧,眼前的秋景也更能体现出秋思的意味,加之还有那草虫和鸣的撩拨,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忡忡二字形容了女子心绪的不安宁。本诗构思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并没有循着“忧心忡忡”写下去,没有再接着写相思之苦,没有再写自己孤寂之情,也没有写“未见君子”的愁肠百转千回,而是笔锋一转,着墨之处,是一番假设与设想,自己的丈夫突然出现在面前,那将是如何呢?
“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说的就是设想见到自己丈夫之后的情景。《易》曰:“觏,男女觏精,万物化生。”郑笺解释说“既觏”是已婚的意思,见“觏”当指男女情事而言,降,下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内心不再有涟漪,而变得平静了。诗中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跃然纸上。运用以虚衬实,这样的写法要比直接说如何痛苦如何相思,要新颖、具体,也更情义浓浓。方玉润在《诗经原始》说:“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方玉润笔下所说的“透过一层法”,其实就是虚实相衬法。
第二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很明显,第二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大的转变,如果说第一章写的是“秋思”的话,那这第二章写的就是“春思”,从内容诗意上看来,这样不仅转换了时空,拓宽了内容,情感逐章递进。
登高才能望远,赏析《草虫》这首诗,结合《卷耳》一诗,本诗“陟彼”就是这位登山的意思,小编认为“南山”是虚指,并非实指某一座山,也不是某一座山的名字,这是诗中的一种比兴的手法,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南面的山,可以理解为离家不远的一座山,“陟彼南山”为的是采摘薇菜这种植物,薇菜也是当时普遍的食材,采薇暗示其实又是一年,不是去年的“喓喓草虫,趯趯阜螽”的深秋时节了,秋去春来早,而今已是可以采摘薇菜的季节了,这就是明显的春季的特征,因为薇菜的嫩芽破土而出,正是味道可口的时候。
其实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女子“未见君子”不觉又多了一年,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自然也是与日俱增,随手无心采着蕨菜,“惙惙”这个叠词表明女子心情凝重,相思至切,相思至苦。这种情形到了第三章“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则更是悲痛无语,无以复加。也将这种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三章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第三章是第二章的复沓,重唱咏诵,只有三处的变化,在南山上采摘的野菜不再是蕨菜,而是薇菜,很明显又是季节的变化,又是时间的变化,薇菜也就是野豌豆,春末夏初的食材,第二章和第三章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谓是同工异曲。由“未见君子,忧心惙惙”到“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更是让人体会到这种思念已经到了极致。
细赏全诗,与此相应的,又是以虚衬实的笔锋一转,设想与丈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的渴求也更为迫切,女子全部的精神依托、全部生活希望、唯一欢乐所在用“我心则降”、“我心则说”和“我心则夷”三句表露无遗,仔细品味“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这三句,这是对女子内心的额刻画描写,这也是率真而大胆的感情,感人至深。
方玉润说:“始因秋虫以寄托,继历春景而忧思。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虚想,非真实觏。”
小编认为方玉润的评语可谓是真知灼见,一语中的。其实从诗中还能看出来的就是女子队丈夫的爱也是很深的,连续三章的递进也表达了女子对丈夫一如既往的绵绵真情和爱意。
赏析《草虫》,这种文学形态的意义必须要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才行,草虫,阜螽,蕨菜,薇菜在自然界中,只是单纯的昆虫和植物,但是诗歌却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象征意义和灵魂,以其多姿多彩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透过这些事物本身窥知诗经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