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清明节,放假三天的消息早就知道了,直到现在想不出假期去哪儿该做些什么!
记得很小的时候过得是寒食节。还记得这些细节,一家人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小米、玉米、花生等食材,来到村边的小河边。垒起小石灶,就地捡一些干树枝,点起火,便开始煮米饭,煮饭用的水就是小河里的水。那时的山也特别绿!
今天,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寒食节。而清明节,已经渐渐被现代人过成了扫墓节。
其实,最初的时候清明就和立春惊蛰夏至一样,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
《淮南子·天文训》统计,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这一天如《岁时百问》所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有些地方依然流传着清明踏青,吃青团等习俗。这些都是沿着清明的本义来的。
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明由一个节气演变为一个祭祀节日呢?
这个事儿还要从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说起。
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而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是清明节气,晋文公又率群臣素服登绵山祭奠,他突然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柳而亡的那棵烧焦的大柳树竟然奇迹般死而复生,枝繁叶茂,重耳想起介子推的清明志向,联想到当日清明之气,便赐封眼前的大柳树为「清明柳」,这一天,便逐渐演化为以祭祀为重的清明节。
传统清明节,人们都有植柳的习俗,据说也和这有关。
也就是说,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设置了两个纪念日,先一天是寒食节,后一天是清明节。而民间也逐渐在这两日形成了插柳墓祭之风,并相沿成习,成了一个伤情与快乐共存的节日。
清代初期,在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
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这一制度,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算起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
所以,很多人就逐渐遗忘了清明节前一天的节日——寒食节了。
但忘记寒食节的清明,似乎就少了很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