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在上学期间培养的,主要的学习手段都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然后要求课后要复习,课前要预习等。但是,能一直做到的能有多少,微小的差别,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会产生巨大的优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都属于主动学习,而上课听讲,没有主动思考的话,仅仅是被动学习的方式。
主动学习神经元才会连接,被动学习则不会。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而被动学习呢,我们没办法通过别人所讲就把自己的神经元组织起来神经可塑性,要主动自主学习,更容易长出新的神经元,并把它联系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记忆的原理就是要建立稳固的神经元连接,最有效的记忆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个原则建立的。《学习之道》中提到的回想(提取练习)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之一,就是因为这种方法能够建立非常稳固的神经元连接。回想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凡是主动建立神经元连接的学习方式,都可以归纳到主动学习的范畴。
而被动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无效的。看到的、听到的会忘记,经过大脑思考的、与原有认知结构相连的会记住。不经过加工处理过的知识,最终都不会是你的。学了英语十几年,最后都还给老师了,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也跟教育的评判标准有关系,评判的尺度都是容易衡量的东西,学生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而更重要的由知识发展出来的认知结构却被忽视了,这个能力确是最重要的。知识只是手段,把“手段”当成目标,就会本末倒置,就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来。认知结构才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等,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现在的社会心态大多急功近利,只看重眼前的高分,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认为考上好大学的万事大吉了,而不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不是知识的传递。
在课堂上,老师很少教我们怎么去学习,老师也需要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关键是整体的评判标准就是错的,导致一系列的环节都是错的。教育是要按照大众的要求来制定标准,还是要按照教育的本质来制定。这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