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学习》,作者是王烁,湖南文艺出版社。王烁是财新传媒总编辑,主管这家国内最好的新闻机构的新闻报道。除了新闻工作,王烁还是一名跨界学习者。
对于跨界学习,他是这样说的:
付出两成努力,了解一件事的八成,剩下两成留给专家,出发前往下一个地方,面对下一个问题。
《跨界学习》是王烁对学习不同领域知识的个人理解,通过30个认知训练实例,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01 不被命运无常所伤害
坦然面对人生无常,需要懂点哲学,尤其是斯多亚主义。斯多亚主义是古希腊四大哲学学派之一,晚期代表人物塞内加认为:
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
《沉思录》的作者马克·奥勒留也是斯多亚主义晚期代表人物,他得病时选择自己的方式,拒绝进食饮水,平静死去,战胜了死亡。
要做一个斯多亚主义者,得会这些:
第一,总是设想最坏情形,假设一切已被命运夺走。想象你已经失去一切,亲人、朋友、财富、生命,然后睁开眼睛,珍惜当下。设想最坏情形,本身就是对命运无常的减震垫。
第二,控制能控制的,无法控制的要放手。斯多亚主义者将一切环境因素内化成自己对环境的态度,将一切得失之源都归于自己,放下对无法控制之外物的忧惧焦虑。
第三,对抗命运对未来的安排,但接受已成现实的过去与现在。过去与现在已成现实,不可改变,何必枉自悲叹,浪费情感、精力。
第四,克己,获得意志力、勇气和自制力。塞内加说,有时得按照最坏情形已经发生的那样去生活,真正过苦日子。斯多亚主义者并不从受苦中收获快感,只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甜美。
02 怎样成为合格的写作者
减法式写作把坏作者变成合格者,加法式写作把合格作者变成好作者。
管理学宗师德鲁克说,人获取信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读者,主要靠阅读获取信息;一种是听者,主要靠倾听获取信息。很少有人同时是读者和听者。
输出也分两种,一种是作者,靠写来输出;一种是讲者,说话就行。输出比输入的难度更高,同时精通写与讲的人少而又少。
作者获取的写作营养主要来自英文世界的写作指引,英文世界的文法家们一脉相承,看法相通:
第一,好文章得清楚、简洁、准确;
第二,要把事情讲清楚,多用动词和名词,克制使用形容词与副词;
第三,能用大白话说清楚的事情,不要用术语;
第四,能删掉的都删掉;
第五,写作是手艺活,大量训练最重要,要多写;
第六,修改是写作的真正机密,得多改。
减法式写作+多写+多改,肯定能将你变成合格作者。
知道不能怎么写之外,还得知道怎么写。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就是一本专讲做加法的写作书,书中大多数写作建议也适用于中文写作,有普适性。
要把坏作者变成合格作者,学会减法式写作就行;要把合格作者变成好作者,就要从平克的加法式写作开始。
03 “阅读” 反人性,为何还要读?
王烁在书中谈到了他对于读书的观点,读书没什么了不起,不擅长读书也很正常,读书有什么用以及读什么书。
首先,读书没什么了不起。
古今中外,人们重视读书,是因为“阅读是思想最早的义肢”。思想必须要附着在什么东西上,要有外部工具辅助,阅读就是最突出的工具。
其实,比阅读更早的思想义肢是语言。在文字和阅读普及之前,思想主要通过对话和吟唱来表达和传承。荷马史诗口口相传数百年才被记录下来。
今天更是如此,人们越来越从读书转向听音频,可以一心二用,而且场景更加丰富。
其次,不擅长读书很正常。
人的语言和视觉能力都远远超过阅读能力。语言产生已有几十万年,视觉识别和分析能力则更强大,而文字出现至今总共几千年,短到人还不可能向阅读进化。
再次,时代不同了。读书本身也不是获取前沿知识的方法,前沿知识在各专业期刊的论文里。此外,有谷歌、维基百科以及各种论文库,有问题也可以按图索骥。
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
第一个用处,你需要了解许多领域的新知。不同领域新知的碰撞、分解、移植和重组,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广泛读书可以帮你达到目的。现代教育变得越来越细分和专精,成年现代人的通识教育,主要得靠自己广泛涉猎来实现。
第二个用处,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看的太重,读书使我们知道,从最悲惨到最辉煌,生活有无限种打开方式。我们了解的越多,对未来的生活才能越有想象力。
第三个用处属于那些幸运儿。他们热爱读书又善于读书,读书本身就是乐趣,并不需要用读书达到额外的目的。
如果你有兴趣读书,也适合读书,接下来就是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既没有答案,又有答案。
一方面,每个人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可能有普适性的答案。
另一方面,近代以来的中文著作,其水平远不能与西方著作相比。如果想读书,首先要达到能用英文阅读的程度。
民国文人胡适也说过,国内很多书都没有系统结构,至少要懂一种外国文字,博览群书,读书才能触类旁通。
读了《跨界学习》,我对未来的方向更加清晰,同时充满期待:用斯多亚主义坦然生活,计划学习阅读英文书,学会减法式写作,成为合格的写作者。
书中还有关于穿透思考、另类视角及时代悖论的认知实例,或许你能从中发现改变生活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