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问我,你真的每本书都读完了吗?她在朋友圈看到我从一月至今以每月七本的速度在读书。
我答:“当然,不仅读完,有些书还要写书评。”她们诧异不已,说自己一个月一本书都读不完,想像不出我怎能读7本。
我与她解释,每逢周末我必定读完一本新书,一个月就是四本。现在的书籍大部分在300到400页之间,以一般人的阅读速度,读完一本300页左右的书大概需要三到四小时,对周末的两天来说实在不算什么,还能剩下许多时间做别的事。
其余三本,我利用碎片时间分开来读,上午碎片时间读这一本,下午碎片时间读那一本,晚上回家又读另一本,每天每本只要读10页左右,月底刚好读完三本,额外多出的时间再多读一本也是很简单的事。所以不要问为什么他人每月能读那么多书,而要问自己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规划,好好读书。
拿起一本书,先看多少页,再计划每天读几页能一月之内读完,按照这个节奏读书,不累,也没有压力,月底总结读书,成就斐然。
同时读几本书的好处,或许能在不同的书中找到相同的知识点,记忆得以深刻,知识得以巩固,不要总担心读过就忘,只要你读的是好书,好的内容与观点总会反复出现,又或者你在读这本书的同时还能为上本书的某个点找到出处。
最近读钱钟书的《围城》,读到新成立的三闾大学聘用方鸿渐当教授,因为不认识“闾”(同旅)字,还查了字典,当时奇怪钱钟书为大学起这样的生僻名字,害我一顿好查;昨日再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其中有对楚国大夫屈原的介绍,屈原,名平,贵族,皇赐名灵均,官号“三闾大夫”。恍然大悟,原来钱钟书给大学起名字时想起了屈大夫,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以他的官号给大学起名,实在是对大学的尊敬。
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读几本书的乐趣也在此。还有一次读到李清照,说她自老公赵明诚死后便改嫁张汝舟,而张汝舟只想要李清照的钱财,他觉得以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的身份地位,肯定有不少钱,哪晓得李清照值钱的东西全丢失在战乱之中,战后的李清照已然穷困潦倒,于是几个月后张汝舟便弃她而去。之后,读到高晓松的《鱼羊野史》,有一段说胡适经过了几番辛苦的历史查证,拿出许多依据证明李清照从未改嫁,说她改嫁的是一些不明实际情况或居心不良的人,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一定要保住冰清玉洁的名声,这可能是胡适去求证的初衷。不过现在百度李清照,生平履历中还是有改嫁张汝舟,恐怕胡适提出的依据不足以让百度为李清照更正生平简历。
读书过程中,有时某些书读七八页会觉得不过瘾,不知不觉超出计划,结果没到一个月就读完某本,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腾出的时间又可以多读一本。
书越读得多,越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从而有选择性的去读,往往这月的书还没读完,已经计划好下月要读什么;读书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强,读书越来越快是自然而然的事,到了一定程度,不要担心会不会读书,能不能读完书,而是究竟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能不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