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还有几天,2016就要随着时间长河奔涌而去。有时候感觉时间真是快得可怕,所以这两天我不免又想到那个老问题——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应该会随着地点、心境和所做事情的不同而变化的吧?
不管对于时间如何感悟,把握当下始终是值得提倡的态度。而当下的世界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被移动互联网主导,城市中的地铁越建越多,整个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似乎每一个“当下”都转瞬即逝。“诗歌”两个字,在今天提出来似乎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甚至,早很多年前,诗歌都已经被人们遗忘,沦为类似于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般的命运。
可是,诗歌真的是那么不堪、那么老朽和落伍吗?
诗歌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字才能算诗歌?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并没有仔细去研究,也没有兴趣去深入思索。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诗歌过于浪漫化。不管诗歌被赋予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但从形式上来说,它就是分成一行行的文字。我想,也许只是这样简化地理解诗歌,反而更有利于诗歌在今天这个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吧。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可以拿诗歌来跟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在今天,网络小说这样一种动辄10多万字的作品为什么能得到读者的垂青?按理说,越来越忙碌的人们是没有太多时间阅读这类作品的。可是,很多人愿意花好几天读一部网络小说,却不愿花几分钟读一首诗。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并不出在文字本身,而出在文字承载的东西。同样都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有的作品组合出了魅力,有的作品却没能做到。诗歌这个物种本身并没有问题,而只是今天的诗人出了问题,他们没能写出契合时代的东西。2016年的诗歌必须跟1996年的诗歌有所区别,就好像2016年的相声必须和1996年的相声有所区别。对相声来说,很多从业者没有做到,所以他们都没落了。诗人,也不会逃脱这个逻辑。
前两天看《锵锵三人行》,其中一位嘉宾讲了个趣事:多年前的捷克,在某位诗人的新诗上市时,他看到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去购买。这位嘉宾起初感叹:原来诗歌在捷克那么受欢迎。但后来他意识到,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盛况”,只是因为当时的信息量不如今天那么大,人们的文化生活没有那么多选择而只能读诗。当然,这是一个完全说得通的原因,但却不能成为诗歌落寞的理由。你不能因为人们选择多了,就自甘退出人们的视野。因为那意味着,你的作品魅力不够,争宠失败。
回到前面关于对诗歌的理解的问题,假如仅仅把诗歌看成分行的文字,那么诗人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短短几行十几行字中,完成征服读者的使命。而其他的什么意义、价值、内涵、艺术性,都应该排到次要位置。当然,或许这样的任务,是比那些动用几万十几万字的作品更难完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