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与技术转移系列
创新生态系统和大学之一
为什么选择波士顿
来美国之前,我心中第一选择是波士顿,
为什么是波士顿呢?
不仅仅因为
波士顿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
波士顿高校超过100所大学,全美高校排名前50的大学有7所。
还因为,
波士顿是当前“创新区”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学习和研究波士顿模式。
肯德尔广场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当前大家构建创新区的典范
大家都在谈“波士顿”模式,“肯德尔” 模式,
波士顿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还因为,
我期待对接世界华人技术经理人协会会长是波士顿学院技术转移及授权办公室主任、我的校友!
——学习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重要切入口!
我期待学习的知识产权富兰克林法学中心是全美排名前5的。
——国外的业内人士学习交流的地方!
——这里有唯一的专门的知识产权图书馆!
什么是创新区?
创新区这个概念是过去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但未来你会越来越频繁地听到。
因为现在国际上,很多城市都很重视创新区的建设,把创新区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
像美国的费城、匹兹堡、波士顿,英国的曼彻斯特、谢菲尔德,
国内,比如中关村、上海张江、成都高新区,都是创新区的代表。
前面的简书中,也介绍够创新区。
创新区第要素——高校
王煜全老师在各种创新报告中提到当前高校是创新的源头。
真正好的高科技都出自高校。
今天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密不可分了。
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技术,不是科学
过去,盲目试错成分更多一些,比较低效的。
今天,创新更多是科学原理的指导下,针对性、高效率地研究。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也就是将科学研究作为应用与产品开发的起点,是人类技术突飞猛进的原因。
今天,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成果大多集中在高校。
每一项背后都有高校科研的支持。
比如,最近今年非常火热的基因编辑技术。
这项技术有三个发明人:
MIT的终身教授张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nne Doudna),
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工作的艾曼纽·卡彭特(Emmanuelle Charpentier)。
现在三个人各自都成立了公司,并全部成功上市。
在这个时代,企业要想在技术上有突破,没有高校科研的支持是做不到的。
波士顿在而战后,逐步诞生了一批高科技公司,
如:王安电脑、数字设备公司(DEC)、雷神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都是从哈佛大学计算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这些大学的科研机构里分离出来的。
这些企业又孵化出了新一批的科技企业,带动了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兴起。
到了80年代后期,波士顿又依托哈佛、麻省理工、波士顿大学的医学院,发展起了生物医药产业。
即使到现在,波士顿的生物科技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遥遥领先的。
肯德尔广场--
肯德尔广场在上世纪80年代Biogen公司的到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和信息技术公司的中心;
目前它的商业和住宅租金也是波士顿地区最高的。
肯德尔广场(K2是在剑桥进行的广泛的基于社区的规划和设计过程的结果。
最初的规划是以回应人们对肯德尔广场和奥斯本三角地区发展能力提升的兴趣,
以及红丝带委员会正在进行的重塑中心广场愿景的努力。
愿景:即有多少行动者可以朝着一个更加积极和成功的地方努力,
以近年来的成功为基础,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级的创新中心,拥有新的住宅、零售、开放空间。
这里就具备我们所说的创新区的第二个核心要素——高密度交流的环境。
只有交流的密度足够高,才能源源不断地催生出创业的想法。
在波士顿,这个交流中心就是肯德尔广场。
肯德尔广场是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街区。
距离哈佛和MIT只有一步之遥,但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者。
有做出科研成果的教授和博士,也有想找科技项目的企业家,还有风险投资人。
MIT、其他业主、城市和周边社区之间形成社会和生理上连接社区。
同时其合作精神将培育一个共享利益、协同创新的时代。
最初的运行机制:
1.
布罗德研究所等学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可能具有药物潜力的新物质,或使药物能够针对体内疾病而产生有限副作用的新方法。
2.
风险资本家或企业家——如Atlas Venture的彼得•巴雷特
——通常与原始学术研究人员合作,成立初创公司,并从大学获得原始科学突破的许可。
风险资本家提供资金,并经常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孵化羽翼未丰的企业。
3.
初创企业通常与成熟的生物制药公司结成伙伴关系,
——在生物制药等行业活动中建立联系——以资助漫长的药物开发过程,包括临床试验。
这些合作关系也让初创企业成为大型企业的潜在收购目标。
4.
很多公司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就已经没钱了,
那些成功的公司通常会在某个时候被更大的公司收购
——比如百健艾迪收购迈克尔•吉尔曼创立的Stromedix。
吉尔曼现在是百健艾迪的高管,但企业家和投资者往往会根据新的学术研究成立新的公司。
目前大家都在学习波士顿以及肯德尔广场的创新模式,
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这里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区?
这有待于各个园区在上述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研究、产业、高校资源等积极探索。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一片热土,
相信不就是我将来,像波士顿和肯德尔广场的的创新区在中国也会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