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我是读过很多次的。
如果失去是苦,你还要不要快乐?
如果堕落是苦,你还要不要幸福?
如果迷乱是苦,该开始还是结束?
如果追求是苦,这是坚强还是执迷不悟?
读高中时,我曾把这段话贴在墙上,反复品味,总觉得精彩至极又说不出到底是哪个地方戳中了我的神经。前段时间重读了最新的“完美纪念版”,反而有些遗憾。新增的那些部分,更像是为了修订而模仿续写的鸡肋,平庸无味,白白让整本书少了许多原来“字字珠玑”的痛快感。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热爱。反正我也只爱“我来过,我奋斗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的那只猴子,或者是十几年前写得出这番话的今何在。
听说《悟空传》被翻拍成了电影,不过我一点都不想去百度今何在的近况。他说过,你为什么要让一个已无力作为的人去看他少年时的理想?对啊,所以也千万不要让一个还有少年理想的人,看到他的偶像,年少时也曾对着天空狂喊的人,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平淡无奇。
今何在在《悟空传》的新版本中增加了这样一段话:
他们都认识以前的你,都在看着现在的你,他们欲言又止,心生怜悯。
“你不该是这个样子的啊?!”
可是这条路,这些岁月,你这个人,你独自度过的那些时光,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和重量?
曾经你笔下的那只猴子,还不是齐天大圣的那只猴子,让多少人相信,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本来就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失败算什么,自己不低头,谁他妈都不能说你输了。
我没有在评价,我不能去评价。我只是在遗憾,遗憾你没有打破你的“界限”,遗憾你也没有那么勇敢。
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看到王先生写的一篇《老人与海》的书评,文章原名叫做《我喜欢这个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我觉得王先生笔下的“限度”,和《悟空传》里的“界限”,是同一种东西。我想这样子定义它,“限度”是种看不见摸不着,但你碰到它就会有痛苦感的东西。
为什么会痛苦?因为在你挑战限度的时候,失败是常事。
比如说,你跑步1公里,觉得这已经快要了你的老命了,但是别人轻轻松松就能跑个10公里。这时候,你的限度是1公里,别人的是10公里。
再比如说,你读几页《红楼梦》,觉得已经殚精竭虑不买杯奶茶刷几集连续剧绝对补不上死去的脑细胞,但是别人连续读上十个小时的海明威或者马尔克斯也不见半点疲惫。这时候,你的限度是几页红楼梦的脑容量,别人的是十几个小时高强度阅读的脑容量。
真遗憾,这样子比下来你真是弱爆了。不过还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们要突破各自的限度,需要承受的痛苦是相似的。还有个好消息是,从60分到80分,总归是要比从80分到100分容易吧。
不过很多人,是不愿意承受突破限度时的痛苦感的。在他们眼里,跑不了步就不跑,看不进书就不看,何必折腾自己,为难自己?他们在选择安于自己限度之内后,或许还能这么安慰自己,“没事,我只是这一方面不擅长,其他方面还是很强的。我以后还是可以挣大钱,有很高的成就的。”
讲真,这种自我安慰真是嗑药式的幻觉。我并不是说跑步或者看书和挣钱成功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只是老不战斗的人,遇到其他挑战时,太容易缴械投降,丧失战斗信心了。毕竟,弱,也是会成习惯的。
王先生有段话说得特别在理:
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者”,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战斗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如果是我,我希望自己能把手上的武器攥稳了,永远有战斗的习惯和勇气。碰到一堵无形的墙,一铲子敲过去再说。也算是给自己的方圆之地,开疆辟野了。虽然我也挺怕失败的,但是我更怕,连输的资格都没有。
今何在问过一句话:如果界限的那一边,是另一种痛苦,你还要不要过去?
我的回答是:当然要啊!即便界限的外面是另一条界限,我也要跳过去看看;即便生活的四周全是牢笼和枷锁,我也要给自己换一个大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