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妈妈还年轻,那时家里宝贵的设备就是磁带和录音机,太小对于音乐并没有什么概念,属于有声就听、没声也不会主动想要去了解的东西,那时妈妈最喜欢的磁带是高胜美和邓丽君,那个年代很流行这种抒情式歌曲,而我并没有太多感受。后来哥哥长大了,家里播放的音乐都是刘德华等四大天王的歌,仍旧是旧磁带里的声音,大学以前我并没有太多欲望想要去主动聆听音乐,直到大学后,才发现一个人对于音乐的喜好代表着这个人的个性。
喜欢听轻音乐,大概代表着这个人爱安静喜欢思考吧。比如大一大二时期的我,那个时候只喜欢轻音乐,找遍了各种网站下载班得瑞、久石让、石进等音乐家的轻音乐,仔细聆听分辨里面的每一种乐器,观察他们的配合,想象着钢琴家双手十指在琴键上跳跃,同时用手在空中划着音乐节奏的高低起伏,不把里面的不同乐器的声音分解拆离出来不罢休,而且尤其喜欢在夜幕降临时,在去图书馆的林荫小道上听着轻音乐和着微风低着头一步一步走着,仿佛走十分钟的路程听十分钟的轻音乐就能鼓舞我克服懒癌去学习,那个时候我经常想轻音乐就是纯音乐啊能够净化心灵消除杂念,而且竟然觉得那些流行歌曲尤其摇滚特别让人浮躁,所以学校舞台的摇滚演唱我从来都避而远之,难以想象很多人怎么能忍受这么吵闹的环境。这个时候的我学习成绩还好,大概有一部分功劳是属于轻音乐的。
后来无意中听到《画心》,觉得这首歌的声音饱满成熟,心想这首歌的主人一定是一个独立自主坚强的人,我很敬仰这样的人,后来就疯狂喜欢上张靓颖,开始一边欣赏她的音色一边想象着一个“以为中“的人,慢慢从音乐中发现的不止是那些乐器声音的完美配合,而是歌手的为人和对歌曲的感情,那个时候我崇尚独立自主和坚强,便喜欢能给我这种感受的声音和歌手,每当心情不好时,不再是听轻音乐而是张靓颖的声音,便能受到鼓舞。之前想一首歌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作曲吧,直到看过电影《花木兰》听张靓颖的《木兰星》,觉得这首歌歌词真配花木兰这个人,发现原来每首歌的歌词也是一段故事,代表着作词人本人的才情和感受,在听一首歌时会感受歌词营造的氛围猜测着歌词的故事。这之前我都一直在听在想,却从未开嗓,也的确像我,一直很安静。
我以为听了这么多我是喜欢音乐的,后来突然就想开了,觉得喜欢音乐就应该无畏惧去唱啊,就像张靓颖一样,就开始学唱她的歌,想象着她的表现,也开始去KTV,虽然苦恼于五音不全,却越唱越热爱,觉得听歌容易唱起来真难啊,声音高低大小节奏快慢感情应用完全不是听听就有的,开始接触那些喜欢唱歌的人学习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是喜欢音乐的,一定要唱好,精力都花在唱上了,像之前聆听的“仔细认真“就没有了,以及不只是听张靓颖了,开始寻求节奏好听的歌拿来唱,生活低谷时的振奋剂也变成了去KTV唱歌,而不只仅仅满足于“听”歌。这个时候也像有关联式的,学习成绩也不在意了,就放宽心似地任其下落,但是在唱歌时的确开心,甚至会一个人去唱歌。
后来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习惯式的将唱歌当作一种娱乐。一直听流行歌曲,开始会因为喜欢歌曲而喜欢歌手,后来是因为歌手而喜欢歌曲,比如莫文蔚,开始了解她是在歌曲外,觉得这个人长相不惊艳但是唱功厉害性格又很外放,特别喜欢她这个人而去听和唱她的歌。对歌曲的容忍度也变宽了,由开始只喜欢“我以为的”好音色好歌词好节奏等,到后来更注重音乐带来的感受,现在觉得摇滚的环境也确实很嗨,Hip-Hop饶舌类的歌曲也很酷。不过也有一段时间,接触了很多唱功了得的人之后觉得五音不全的自己再也不要唱歌了,然而一旦唱起来完全忘记那些被秒杀的忧伤,觉得就像残疾人士一样,即使身有缺陷也得生活呀,即使五音不全也得唱歌快乐呀,想想的确如此,较真会约束快乐。
喜欢歌曲的风格类型大概能代表个性吧,比如喜欢轻音乐中国风等类型,个性一般比较安静婉约吧,如果喜欢摇滚电子音等节奏感冲击力较强的,个性也许比较外放崇尚自由吧,而喜欢欣赏声音悠扬的,我猜生活一定比较注重品质。所以,喜好成就了一个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