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早有听闻尼尔·波兹曼鼎鼎大名的论断“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在各类报刊杂志或者网络媒介上也频频看到“娱乐至死”的引用,但却一直没读过本书。所幸,赶在在大学的尾巴上,我终是拜读了这位媒体研究领域的巨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娱乐至死》。
正文:
《娱乐至死》这本书写于1985年,当时美国的电视行业已经非常发达,将近一代人的童年是在电视下度过的。因此,许多人试图通过制作特定的电视节目来完成学校的教育活动。本书作者给这种计划泼了一盆冷水,认为电视行业的行为将导致娱乐至死。作者反对所有的事情都通过电视来表达,反对人们把本来应该严肃的事情过度娱乐化。
作者说的这个“至”是“至死不渝”的“至”,不是“导致”的“致”,这有啥区别呢?区别非常大,“导致”的这个“致”有一个因果关系在里面,从字面意思看会被解读为:娱乐本身是致命的,是一个危险的东西,我们应该反娱乐,因此经常有人会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去解释一些事情。比如很多人用这个词来指责现在的媒体娱乐化,内容低俗化,电视媒体没有起到引导大众价值观的作用,反正它表达的意思就是娱乐是思想变肤浅的原因,我们应该反娱乐、反低俗。
但是发明这个词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作者本来的意思是认为,电视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很好地给人们情感上的抚慰,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电视就应该娱乐,就应该低俗,他自己也是承认自己是一个资深的电视迷。但是人们干了一件最坏的事情,就是企图让所有的事情都通过电视这种媒介来表现,这就大错特错了。针对这种观点,作者给出了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点,作者认为电视这种媒介根本就没法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它天生就不适合表达深奥的思想内容。电视是由很多图像构成的,而识图能力是人们天生所具有的能力。但是随着年龄长大,我们慢慢就有了识别抽象概念的能力。而电视无法表现一些抽象的东西,因此电视表现的东西很难做到深奥,因此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通过电视来表达。
第二点,作者认为电视不应该承担教育的任务。因为获得知识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管你能多么方便地获得信息素材,最后要把它转化成你自己的东西都要付出一定的耐力和汗水。想要获得卓越的思辨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艰苦的战斗,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地逃离舒适区,想要舒服就不是在学习,想要学习就舒服不了,想要跳过这个受苦的过程,轻轻松松地获得学校里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思考方式是不可能的,而且电视教育和书本教育完全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第三点,作者认为电视让人们过于在意表面的东西。作者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把文化划为一座监狱,即独裁式的统治会破坏人们的思想。这一点几乎每一个只要感受到的人都会引起警觉和反抗,还有一种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这个影响是无声无息的,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滑稽戏。作者认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这样戏谑的文化环境下,根本不需要什么看守人,人们自己就会盯着这个让人思想麻木的东西。最后人们会退化成被动的受众,一切的公共事务会形同杂耍,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文化的灭亡也是迟早的事了。
在美国,上帝偏袒的是那些具有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运动员,企业家,还是新闻记者。在美国,最让人乏味的是那些专业的演员。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书面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查。在学术界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人们说的话比他们写下来的要随意。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悉的结果,甚至还经过了专家和编辑的检查。书本作为媒介是可以做到“深刻”的;而电视作为媒介传递出来的相对来说娱乐为主。
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和文字保持一定距离,这是由文本自身不受情感影响的特征所决定的。
思维方式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表现。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当我们一提到爱因斯坦,我们或许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位老爷爷的脸。而至于他们说过什么,你可能一无所知。
还记得备战高考时买了几本作为素材,每当周末看素材的时候,简直就像过节一样高兴,马上要看。为啥?不是我有多热爱阅读,而是在那么封闭的高中生活中,新的信息就是最好的精神刺激。但是现在呢,我们每天都身处在洪流般的有趣信息中,从标题党的文章,到段子手精心制作的搞笑段子,到大片、游戏。在这样的高强度刺激下,我们的大脑兴奋阈值自然也水涨船高。像阅读、学习能提供的刺激,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而且付出的成本还要高得多。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断保持学习,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
信息在历史上一直是稀罕物,在古代读到一本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因此,我们一直认为“信息”是一种好东西,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越多,我们的工作就会越有效,我们的生活就会越美好。所以我们热烈拥抱信息时代。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信息太多了,我们无从选择,而且多到我们难以接受。在30年前你会看新闻联播获取信息,今天再看它你可能会厌烦。今天我们希望并且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获得信息(这还不算通过明星的绯闻八卦获得娱乐),而互联网和手机正好大行其道。
今天的互联网,主要功能已经变成了娱乐大众,就如同30年前美国的电视机一样。在波兹曼创作《娱乐至死》的时代,还没有互联网,但是电视大行其道,他就看到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预言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所以波兹曼对电视深恶痛绝。波兹曼认为,电视给文化带来了灾难,因为它只要娱乐,不要思想。今天的互联网,也大致如此,如果波兹曼今天写这本书,他会以互联网为例子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谁都想不出能够比物质生活和娱乐更能让普通公众满足的东西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娱乐至死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传统的精英其实被淹没在这样的人群中,他们其实在享受社会固化带来的好处。
作者不断地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不同媒介中随意切换的。电视就应该做好电视该做的事,学校也应该就做好学校的事,它们不应该互相渗透得太厉害。如果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那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会像这本书最后一句话所说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
精彩观点摘抄:
1.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得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不必把天赋或者缺陷视为最终命运。
2.我希望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评判力,理解力和良知来听我的演讲,而不是用你们的激情或者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