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看到我书桌上有本《创业者:不一样的孙陶然》(以下简称《创业者》)调侃道:“哟,’创业者’你这是要大干一场啊。”
我初次看到《创业者》这本书时,想的是,我一体制内的螺丝钉,又不创业,看这种书干什么。偶然看到孙陶然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是我活成了我想活的样子。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样子。于是我翻开了这本孙陶然的传记《创业者》。
孙陶然说,所谓创业,即是创业心态:把一件事从无到有的做起来,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也自己负责。
虽然孙陶然是业界大咖,可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不如,马化腾,马云,俞敏洪这些人有名。但他绝对是,可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匹敌的创业者。90年代创刊《北京青年报·电脑时代》、联合创办蓝色光标营销公司,创办拉卡拉金融服务公司,连续创业28年。
这本书的作者邓蕾除了是央视资深纪录片主编、制片人还是孙陶然的高中同学,这本孙陶然的传记是邓蕾经过三年,多次拜访孙陶然及其旧友写作而成。
01
你遇到什么样的人,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上天的公平的,它会把对你重要的人在你大学毕业之前都送到你的身边来。“——孙陶然
金句单独看都是鸡汤,什么也说明不了。要看金句背后的故事,以及我们能够从故事中感悟到什么。
孙陶然很幸运的在中学时代,遇到一位爱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同桌女班长。这位女班长给还在跟小伙伴玩闹打发时间的孙陶然开启了一扇读书之门。从那时开始,孙陶然开启了大量阅读的模式。他在小说中看到人性和社会,在传记中思考伟人是如何成长、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书籍推动他去思考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则,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深以为然。有人说你读万卷书,也不如我阅人无数。你说你阅人无数,你能见到巴菲特吗,你能见到孔子吗,你能见到亚里士多德吗?见不到吧,但是你可以在书里读到他们的思想。你日常能阅到的人也就是自己圈子里的人,阅很多与自己同一层次的人,给你最深的可能不是成长,而是困惑。当你发现你身边的人大多过着跟你一样的生活时,你就更加心安理得的不会做出任何改变。甚至当你主动做出改变选择成长的时候,你圈子里的人还会对你各种冷嘲热讽,阻碍你的改变。
所以说阅读是你接触到不同层次思想的最佳途径。很多成功人士,如巴菲特、查理·芒格等等,都是爱阅读的人。
初中已经开始大量阅读的孙陶然,在高中时代遇到文学领路人,开始鉴赏文学作品并创作了大量原创作品。文学方面的技能被广泛展现,成为高中校园里的才子。使得高中时代的孙陶然就很自信。考上北大和在北大就读,也极大的增强的孙陶然的自信。
孙陶然认为,自信是成功者最重要的品质。
1987年夏,孙陶然以559分,全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也就是后来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大学时代的孙陶然看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世界,大学向来被看成是走进社会的预演。孙陶然是社团发烧友,参加并组织各种社团活动,甚至发起组建社团。很多一起搞事业的伙伴就是当时在北大一起建社团的小伙伴。
高中时代的孙陶然是在克服成长中的脆弱和犹疑。大学时代的孙陶然在有意识地发展领袖气质。可以说高中时代的孙陶然就意识到自己想成功,想有影响力。
可能由于前进的路上总能碰到指引自己的人,让孙陶然有能力以后非常乐于去指引他人。
1995年孙陶然去学车。那时的教练脾气大多不好,有些甚至对学员颐指气使。但孙陶然的教练是个老实踏实的年轻人。拿到驾照的孙陶然把教练招到当时的四通广告公司。后来在陶然的帮助下这位教练成为生活速递广告杂志公司的股东,并最终成长为该公司副总经理。据说这样的故事很多。
心理学上有个“吸引力法则”,说的是当我们专注于一个领域时,这个领域的人,事物都会被我们吸引过来。老话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周围总是聚集着一群优秀的人。
02
创业人生,即是创业心态。
孙陶然在演讲的时候说过:”如果你有创业心态,就算你只是一名前台的接待员,其实你也是在创业;如果你没有创业心态,即使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都是你的,你也不是在创业。“
所谓的创业心态,有以下3点特质:
1)主人感。所谓主人感即认为工作是自己的事。当工作单纯是工作时,就不会尽全力。会有’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心态。当工作是自己的事情才会尽全力去完成。尽12分心和尽6分心的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在职场里,你要做到很出色才会被被老板,被客户注意到。你要做到不可替代,才能活得自在。
2)执着感。指对完成目标的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创业意味着要为失败埋单,所以要尽全力完成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还要处理各种困难。
《创业者》中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孙陶然接到一个部门内没有人接触过的项目时,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的故事。我相信职场上很多人都经历过:什么都不懂, 也不晓得谁懂,想尽办法搞清楚可以问谁,有什么资料可以参考。想尽办法搞清楚第一步该如何迈出去。我感兴趣的是,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逆向研究的学习方法。
有一次毫无营销经验的孙陶然接下一份产品推广任务。但他并不知道怎么做,而且他只有7天时间。那个时代国内市面上营销资料也非常有限。孙陶然通过朋友辗转从一个当时做营销的大拿那里花费1500元买下一份大拿做的市场推广方案(当时他工资才180/月)。孙陶然通过逆向研究搭建起自己的营销框架。
他拿着那份方案如获至宝,从框架到小标题一一分析,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是这种结构?”。拿着这份实战方案和书籍对照,从了解什么是市场营销,项目结束后就成为他们部门的营销专家。还自己发掘了做营销的注意事项:例如做产品应该从研发就开始做推广预演,先圈定顾客群再研发。当时的人们都是先做产品,再想办法推销给客户,这无异于闭门造车。
如此执着于完成任务,这么强的学习能力。与我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我平常拿到一份资料都是直接生搬硬套,从未想过这么细致地研究材料,然后融合自己面对的现实情况,形成自己的风格。
3)永远要有Plan B
做事时要有孤掷一注的心态,但是要留好失败后能够重新再来的资源。水湄物语也曾说过,失败才是创业的常态。不少企业家都曾公开表达过,失败是九死一生的事情。
如果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就孤注一掷,那很可能下次很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不留下失败后重来的资源,也许自此就与成功无缘了。要准备赢,也要能接受失败,并且能够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03
赢家心态
孙陶然常说:“如果你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能赢,你不可能赢!”
赢家心态的四个特点:
1)自信
自信本身蕴含着强大的动力。
前面说了,高中时代能够有机会在公开场合显露自己的才华,使得孙陶然的自信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加上大学时代的各种历练,大学毕业后的孙陶然已经相当自信。那份自信,让孙陶然在面对新事物时,敢于坚持自己。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孙陶然他们承包《电脑时代》周刊时的资金并不足,但他认为电脑将会平民化,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和直觉。《电脑时代》周刊买断费用一季度107万,但公司只给60万,意味着有近一半的费用要自己凑。那可是90年代的100万啊。在项目还没一撇的时候,孙陶然在公司内部众筹,并承诺给大家30%的年回报率。据说有个出纳把父母养老的钱都拿出来了。我想不是坚信自己的直觉和眼光,也不敢拿这个钱吧。孙陶然当时估计这个项目有6成把握。
孙陶然说,有6成把握就去干。我们做事总趋向于求一个确定性,确定自己能成功再行动。可是成功通常是在行动中产生的。如果有10成把握,那上帝就干了,如果有8成把握,那争的人就会很多,就轮不到你了。所以有6分把握的时候就尽全力干。
2)自主
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并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可以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相信自己能做到,才会尽全力去做,反而能够做好。这点对应的孙陶然创业心态的:主人感。
3)自强
要有韧性,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为人处世有清晰的界限感。
据说在四通公司的时候,孙陶然的一位上级的上级因为私人关系想要开除一位女职员。通过熟人向孙陶然,传达了想要开除这位女大学生的意图。被孙陶然拒绝了,因为孙觉得该员工作为职员工作上没有问题,不应该受到那样不公平的待遇。这样的孙陶然告诉大家,自己是个有清晰界限感的人。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得罪上级的上级不了了之是因为他的不可替代性。
孙陶然在四通公司时虽然主持公司大事,却是副总经理,上头有个总经理压着。在跟总经理管理观念出现冲突的时候,孙决定辞职。因为孙陶然认为:“若方向盘不在我手里,要么我离开,要么把方向盘给我。”因为不想受掣肘,也不想为不该自己负责的事情背锅。最后的结果是辞职后的孙陶然被请了回去,并且掌握了方向盘。这跟孙陶然的不可替代性有关,没有了孙陶然他们部门玩不转了,所以他们只得请他回去掌握方向盘。
只有打造自己的防御区,使自己不能轻易被替代,你才有足够的话语权。
4)自嘲
勇于面对失败,用自嘲减轻失败带来的精神压力。
很多事情说起来或者云淡风轻,或者荡气回肠,但其背后一定经历了很多。虽说连续创业的孙陶然斐然成绩,但是孙陶然还是说“所有的创业都是九死一生”。
成功这么多次,背后也不知道是死了多少回吧。在蓝色光标准备上市,却被人背后捅刀子时,孙陶然肯定也会担心。不仅是孙陶然,很多创业者都说过,创业者一个人要是一个团队,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创业中的各种压力,需要能够排解,再重新出发。自嘲是一个很好的精神减压法。
联想的柳传志先生也说起过,他刚创业的时候被人骗了十几万的失败经历。成功的人都需要坦然面对失败,从失败吸取营养,才能够走得更远。
想要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到底想活成什么样子。虽然我们不一定跟孙陶然一样,在年少时就知道自己要成功,要成为有影响力的人。但很多人30岁以后都不知道自己想活成什么样。有空的时候不防想想自己到底想活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