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寺的紫藤花开了!
师父的这句话,把向来懒得在节假日“赶集”出行的我,勾引得立马忙不颠颠儿地跑来。
受不得紫藤的勾引,是因为多年前初识在苏州拙政园里文征明亲植的那颗迄今400余年的老藤下,虽值冬日、并未见花,但那古藤的苍劲蜿蜒已把我深深征服,不明原因的一见钟情。后来才知,文人多爱紫藤(偶是书僮🤭),因其不仅枝桠盘曲如卧龙有力,更因其低调含蓄、韬光养晦,饱含名人高士隐逸遁出之意。
沉稳内敛故,紫藤树才能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却枝干愈茂、花香愈馥,而人之能寿长韵深,亦源此理。
一路飞越了大半个中国,奔到山门口便被美呆了!眼前一条顶戴粉紫花穗的令人惊艳的缓坡长廊,依次向上,连起寺院的各殿与寮房。拖着行李,漫步在这一大片“紫幢”之下,像是在接受一道清雅的洗礼,让人不觉中褪去了染自红尘的纷杂;扑鼻而来一阵馨香,香得,让人闻见了心底的恬静……。
于是,安顿过后,一袭素袍(请自动观想我的花袍子为素哒),每日娴雅地飘往于坠满串串紫花的长廊下……上殿诵经、过堂用斋、暖阳里读书写字、馨风中爬山散步、文创店外与游人甲乙丙丁搭讪聊天……日子过得宁静而充实,健康而本真。仙女儿明明是接着地气儿,却又不缠于地气儿,我想,这便是师父对此寺院设计的深意吧 —— 缠而不缠,是为禅也!
寺院无论在设计规划还是弘法方式上,皆意于延续这条百年紫藤长廊的精神,牵起文人高知与佛法入世之间的因缘。
长廊边的文创店外,“寺有似无”的图标已获得国际设计大奖。店内陈列的佛教文创产品,让人不再感觉是专属于宗教世界的东东,每一样的设计皆来源于生活、融合自佛法、实用于日常、却又引发超越日常的思考。与禅修相关的雅致用品将陆续上架,配套即将开设的禅修班,满足文艺青年们的爱美之心;寺院亦将自制手工燃香,纯天然无添加,助力清净禅修。
新改建成的观音殿,不同于传统寺院的宏伟格调,一尊唐代风格的毗卢观音像坐于大殿正中的细雕木龛里,小巧、简洁而又不失精美、庄严。满殿的墙、柱上布满了仿佛“三十二应周尘刹”的各种金黄背灯琉璃观音像,早晚于此做功课时,恍然落入了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庄严愿海,而我,只需负责闭目虔心,菩萨,必来慈悲相应……
即将落成的茶庵图书馆里,可以阅典籍、抄佛经、品禅茶、抚古琴……;佛教文化遗产数字中心,将用高科技影音来复现几千年历史浮沉中或保留下来的、或残缺不全的、或模糊不清的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作品与遗迹。这里亦将作为未来禅修班学员的禅堂与主要学修区域,将向游人自由开放、将与生活融合无二,将是城市中的净土,亦将是净土中的红尘……。
如果佛法,可以用这样溶于世间的方式来表达,那么生活,为什么不可以用汇入佛法的指引来修行?
“隐逸”的,是心不是身;“遁出”的,是妄念而非世间。文人高知们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在求自身解脱与回报四重恩之间,不必非此即彼、离尘觅心,还有一条佛陀指引的“紫藤”中道可循,此即: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亦即:“缠而不缠,是为禅也!”
期待师父的禅修班早日开课,期待我们在这条紫藤长廊下,开启究竟解脱的中道智慧。
晚安,紫藤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