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挚友常向我感慨:“除了自然科学,但凡说到人文社会,尤其是生活诸事,那就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想不明、说不清”。我大致是赞同的,毕竟我生也有涯,而知却无涯嘛。可生活并不如摆积木,任由你随意合心的搭建,他倒像一位教师,教给我们很多,也给我们出了很多的难题。每个当下,都有人在欣然享用她给予的蜜汁,也有人黯然吞咽着她硬灌的苦水。为了苦尽甘来,为了甜蜜久久,我们就不得不去说一说那说不清的问题,理一理那理不顺的东西。是此,我便常用胡适先生的话来答友人:怕什么真理无穷,得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之所以先承认自己的认知有涯,绝非要为自己可能的错误去找个借口而已。实乃这就是一个不能再浅显但常被人忽略的一个事实,最基本却最易被去除的一个因素。当它作为基础事实发挥效用,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因素时,我们才更有可能接近客观与正途。
关于反智或反智主义,我们在此将它广义的内涵放在新建文件夹中,只打开他的狭义所指。当某人或群体,一、弘扬与批判时无理性的思维;二、人云亦云,毫不思考的态度;三、违反真理,背离正义。我们说他或他们是反智或反智主义。倘若你认可这些界定标准,并以此给一些人贴上反智标签的时候,别忘了也奖给自己一枚,因为你中了第二点,或许你可以证明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也中了第一点,因为你无法证明被你贴上标签的那些人是没经过思考的人,当然你可以安静的吃瓜,不去贴标签,可又中了第三点,因为真的会有人背离正义,漠视者与邪恶同罪(雪崩时,没有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然你还可以慷慨陈词:“我能做到世事洞明,深思熟虑,有理有据,不偏不倚的给邪恶者贴上反智标签”。这样一来你要么是神、是正义的化身,要么又中了第一点。
窃以为,没有哪个人是不反智的,人的认知有限。既不可全知,难免人云亦云,试问有几个人是真的明白相对论的,但不人人都在说吗;既不可全知,难免意气感情用事,无理性思维,试问纹身兄持刀恐吓之下,谁还能思考一下在什么时候还手,下手重度几何方才是正当防卫?甚或去理解一下纹身兄的行为,是否因为童年成长在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中,饱受校园欺凌,误入歧途的失足者,良心未泯只是尘封已久,干了一件冲动愚蠢的事;既不可全知,难免违反真理,成为谬误的追随者,试问哥白尼之前,谁不是地心说的拥护者。但或许你的内心接受起来不太舒服,那就这么说吧,没有哪个人是反智的,你我都不反智。虽然认知有限,但我们追求真理,永不放弃,错误以前犯过,但现在被纠正了,以后还会犯,但终究会纠正;我们渴求正义,永不停息,可能来迟,绝不缺失;虽然认知有限,但我们从未停止思考,或许不是真知灼见,但我们何尝不知道是理智才使我们走到了今天;虽然认知有限,甚至在人生的荒漠中迷失了方向,毫无认知可言,直觉也不失是一种方法,尝试才有了钨丝的发现。
反智如同“无知”这个词一样,他是说给自己听,作为检视自己内心的标尺,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是自我提升的工具。而绝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更不是骂人的措辞,泄愤的工具。就好像一个胖子,是绝不会骂另一个人“死胖子”一样简单不过的道理,除非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