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很多书,效率也高,比以前更深入,可能缘于熊逸《中国思想经典讲稿》,为什么读书?有人说,读书为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人说,为了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还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提高知识面,传道、授业、解惑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其实这个问题也决定了我看书的倾向,但内心却有一种突破倾向的冲动。“看书就你感兴趣的领域胡看、乱看,不要在意什么好书、坏书,尽可能竭泽而不渔。看看坏书又何坊?看他们到底怎么坏,又是如何既坏又被人追捧,这里边就藏着耐人寻味的内容;而看得多了,自然就有了辨别力和贯通感”。就提示我,在那堵书墙里面,有你所寻。两周内我看了《人间词话的哲学基础》、《人生海海》、《乌合之众》、《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综合下来,我觉得我最该给大家分享就是这本书,《中国思想经典讲稿》。
这本书就是解读经典,剖析《春秋》、《左传》等52部思想经典的内核、流变、影响与疑难,利用多部历史书籍及故事,多角度阐述了经典中的一些“真知”与“谬误”,利用一些哲学的叙述,把里面知识融会贯通,且自由切换视角,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方式。特别是在书中后面解答“回复万维钢国学的三个问题”,国学对人类的是全球影响还是地区性的经典,国学对现代社会扔有用,国学是仰望还是俯视。
熊逸回答的非常的精彩。
一个问题,“对传统经典保持浓厚的趣味,同样渴望现代社会中的新知,且以新知回望古典,就像考古学家喜爱东挖西掘,为一点点发现而激动万分,但家里用的肯定是智能马桶,智能手机。所以不必须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知识永远是发展的,人类永远是进步的,所以对待古典,应该就是一种品味。
第二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就纠结在国学有用论,源于中国传统总是强调实用主义。熊逸老师的回答是“第二个问题偷个懒,即便是西方世界,也不会有什么人执念地要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
第三个问题回答是“我们守着三甲医院,要不要把希波克拉底和扁鹊的医术发扬光大。深入了解”希波克拉底和扁鹊的学问”就会知道,国学教育从古代开始就面临一种很严峻的读者错位和社会背景错位的问题,所以国学教育才会越变越奇怪。
为什么,我们再回头看书中的内容。
熊逸在书中写道:很多国学经典其实就是思想家、史学家等写给君王看的,比如《道德经》,但从古到今很多都被用来教育平民、教育子女,以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
关羽为什么喜欢看《左传》,而且不是《孙子兵法》,因为《孙子兵法》是纲领性内容,相当于数学公式,而《左传》汇集了春秋时代大大小小的实战战例从组织、部署到攻杀、战守,从计划到变化,从执行计划到应对突发事件,从前线到后勤,从内政到外交,从战前动员到战后总结,写得具体而微、活灵活现。关羽爱好《左传》,就像我们爱《三国演义》。“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结果关羽兵败麦城。
还有管仲的经济学、庄子的个性等等都在本书没带感情色情的介绍,让我好好的品味和享用。
看书是看什么,拖开世俗,慢慢去品味,打开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逻辑,引发自己的思考,也许才是正道。只有走出实用论,有用论,看书可能才会有真正的乐趣,你才会乐在其中,我有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