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关于王阳明的书籍时,越看越有一种感觉,似乎自己看的一些书,体悟到的一些内容,彼此之间有相通的地方,能够串起来。
大道至简,无论是中外之人、古今之人,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他们的很多理论很多思想都有相通相融的地方。
王阳明从小的理想不是登榜提名,而是成为圣贤。为此他孜孜不倦,看过很多圣贤书籍,然而始终心存困惑。当他被贬贵州龙场时,他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内心就是那个理,就是天命,天道。这是不是和非暴力沟通的“需要”很类似呢!
学生不太理解,王阳明举了一个例子:大禹、后稷都是圣人,同有为民之心。但是大禹是大禹之心、后稷是后稷之心,他们忧民的理念各不相同。大禹认为:洪水未能治理,民众必受水灾。看似是洪水为患,实际是大禹认为洪水是祸患,会危及百姓,因此他以治水为己任,三过家门而不入。后稷认为:人民如果不会农耕播种,就会遭受饥饿。看似缺粮所致,实际是后稷认为如果他不教会百姓农事,就是他未对百姓尽责,所以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教百姓耕种上面。王阳明解释说,从中可以看出,只要心中存有百姓,无论大禹心、后稷心,都跟我的心差不多的。所以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从非暴力沟通上来看,大禹和后稷一心为国为民,都是为了满足自身价值、为他人做贡献的需要,他们的需要是一样的。但是为了满足需要,他们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大禹通过治水,使百姓免于水患来满足自身需要。而后稷通过教百姓事耕,使百姓免于饥饿来满足自身需要。需要一样,但满足需要的策略却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王阳明只要心存百姓,想要为百姓做贡献,他不必学大禹治水、学后稷事耕,他一样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比如他通过授徒、传播心学理念,让更多人受益;比如他带兵打仗、清剿匪贼,使百姓得到安宁;比如他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他人,流芳后世。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他一样会被人尊为圣人。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意思是没有知道而不行动的事情,一个人知道了却没有行动,是因为他并么有真正的知道。
非暴力沟通也是如此,你看了再多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书、听了再多音频、看了再多视频,你觉得你对NVC非常了解,但在实践中却并没有去践行,那你并非真正知道了NVC。你只是以为你知道而已。欲知此事须躬亲。只有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在反思,循环往复,才能有所体悟,有所获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光说不练是耍嘴皮子,光做不知是蛮干,以目标为导向,以行动为检验。这怎么又让我想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以,这其实也是我当初开公众号写文章的一个原因,通过写来让自己反思,让自己“知”,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来“行”,又通过“行”的一些行为继续反思,如此螺旋上升,使自己得以成长,从而能够看清自己,也能够更加理解自己,更加爱自己。
以上是自己非常不成熟的一点点粗浅的感知,匆忙之中记录,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毕竟书才看了不多,理解不够深入,但还是选择勇敢记录当下的感悟,作为成长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