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刷完第80次微博之后,给好友发了条消息:
然后朋友让我看《习惯的力量》。手边就有,马上看了起来。
有效读书的第一点就是,带着目的和问题去读。
我这次的目的就是搞懂手机瘾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需要,所以看起书来特别认真。
以下是收获:
首先,搞懂了习惯的回路。很简单,就是:
简单的暗示+惯常行为+清晰的奖赏=习惯回路
怎么理解呢?举个栗子,我们下了车,走路回家的时候,可能经常都会边低头发微信/边打电话/边处理工作,也就是注意力集中在别的事情上,而不会去思考: 回家的路怎么走?因为你的习惯,会把你带回家。
我们来拆解下这个习惯的回路:
简单的暗示(出发点)——路标、路边的小店、转角处的树。
惯常行为(途径)——走这条路回家,在这个地方转弯而不是另一个地方。
清晰的奖赏(终点)——回到家的放松感、舒适感,或者冰箱里的水果。
惯常行为是在你经常接受同样的暗示+持续拥有同样的奖赏的情况下练成的。
所以当我们搬到一个新住处,就要花很多精力去识别环境,接受新的暗示。如果我们在做科研的话,你就可以发现,这段时间你的大脑的某一块非常活跃,等形成习惯之后,你就会发现大脑的波动曲线非常平稳了,因为它不需要再工作。
那了解习惯回路之后,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
可以科学地改变旧习惯和形成新习惯。
改变旧习惯
以我这两天解决微博瘾为例,我先识别了这个行为的暗示和奖赏分别是什么:
暗示(起点): 现在好无聊/这个问题我想不明白好烦。
奖赏(终点): 接受新信息,从中得到刺激和满足感。
惯常行为(途径): 拿起手机打开微博沉浸其中。
OK,那么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是不是只有这么一个途径呢?
那肯定不是。我需要的是新信息,信息有很多途径和来源。所以,当我一产生“刷微博”的念头,我就告诉自己: 看书吧/看某篇长文章吧。
然后我就接触到了我需要的东西。在不改变暗示和奖赏的情况下,改变惯常行为。
(目前时间太短,还没形成条件反射,需要继续训练大脑。)
形成新习惯
以形成“六点早起完成日更”的新习惯为例:
简单的暗示——设置闹钟,6:00坐到电脑前打开一个新文档。
暗示需要不断重复。在每一天,同样的时间,执行同样的流程,不断强化,强化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你现在不用思考,甚至还没睡醒,就能一气呵成地完成刷牙的步骤一样。
清晰的奖赏——一般来说,日更的奖赏就是完成日更的轻松感和成就感,但是如果奖赏足够清晰落地会更有效。
比如,7点按时完成日更后,去上班的路上就可以买一杯星巴克,或者奢侈点,打车去上班。
当大脑不断的接受同样的暗示,并且知道会获得什么样的奖赏之后,就会形成惯常的行为——在六点到七点这个区间,自动调动脑力资源,高效完成日更。
这应该比每天调一个5:45的闹钟,然后困到怀疑人生,坚持几天就变成“反正晚上也有时间还是晚上写吧,继续睡会”更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