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分离是什么?教孩子画画的老师都知道,就是油性画材,例如油画棒、蜡笔等和水性画材,例如水粉、水彩等结合之后,水遇到油会自然的分离,形成的效果或肌理。
本周阅读的这章文字里,大李用了这么一个比喻来形容目前我们的教育现象,我觉得非常的贴切!
经常在群里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关于该怎样诠释教育,该怎样引导自己那个小群体里的家长怎样教育,怎样的教育是正确的,我们的教育该去往何方…在探讨中很显然,老师们似乎知道教育的正解,有时候老师们还说的头头是道。
之后,我还是会小窗收到很多老师问我——我这的孩子不喜欢涂色怎么办?我这的家长总是在质疑我怎么办?我总忍不住给我的孩子发脾气怎么办?孩子不喜欢来我这怎么办…
大家对教育看似很了解,很清晰,但往往到了事件上似乎就不知所措,甚至无计可施了!这是不是就是大李说的油水分离的教育?我们似乎总是在喊很大,很高远的口号,而现实却将我们的梦想击的粉碎。那美丽的梦想,那充满爱的呐喊,那种时时刻刻对美好教育的无私、奋不顾身表示随时献身的愿望,都在经历过真实事件后显得那么无力,同时还多了那么一丝哀伤和质疑。
教育是什么?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塑造人的高尚灵魂和生成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塑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知识有个“实体化”的过程。
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这样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大李的书中这样描述着关于教育。
是的,只有我们将教育深入骨髓的嵌入体内,才能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个教育者的光环,才能不动声色的将自己的思想身体力行的展示出来。那些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正是我们教育道路上的良性刺激,若我们能细细思索,慢慢观察,敢于突破,用心寻找答案,我们就真的离自己的梦想不远了!
可现在的很多老师,家长,还是更擅长于跟孩子讲“道理”。我经常听有些家长说:遇到问题不要跟孩子对着干,要给他讲道理,我的孩子最懂道理!然而我前段时间看卢梭老人家的书,他这样解读——
由于大家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个博士,所以做父亲和做教师的不论骂他、夸他、吓他、教他、改他的缺点,答应给他东西和给他讲道理,都操之过急,做的不是时候。你这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凡事要做的恰如其分,而且,不要同你的学生争辩什么理由,特别是不要为了要他赞成他不喜欢的事情,而同他讲道理。因为常常在不愉快的事情中谈论道理,只会使他觉得道理是令人讨厌的东西,使他还不能明白道理的心灵从小就对道理表示怀疑。
假如你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和行为,你会发现孩子依然如我,你的道理是哪国的道理?成人的反应则是:我跟你讲过很多遍了,怎么还这样?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孩子喜欢听的不是道理,而是我们的一种态度,一种把他当人看的尊重。所以只讲道理对孩子来说就好比“油水分离”的教育,他懂了,但不知道那是什么,一脸蒙圈!
“知道了”不是“做到了”,道理无法代替行为。如果我们把道德作为一种知识去“教”,教出的孩子道德的规则与个人的行为是油水分离的。
我想不仅是道德吧,所有的教育既是如此。只不过道德是一个人的底线,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教育,一个人怎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了。
书中我们看到大李老师循循善诱,每一个课程环节似乎都那么精心,但每一个课堂细节又那么不可控。怎样将课堂控制的如此得心应手,我想这不是懂点道理,会讲课就能做到的,这与教育者敏锐的感受力有很大关系。我们需要感受到孩子的一举一动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们需要感受到怎样的话语能直击孩子的心灵,我们需要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味这成长,认识这世界,感受着周围一切对自己的评判和定位…
我们的教育理念,最终会落实到教学中,而教学也正是我们教育者将自己的教育梦最终实施完成的时刻,这一刻是神圣的,是最值得我们去经验的。大李一次次将自己的梦想付诸实践,我相信这中间少不了背后的琢磨和研究,而不是去追问他人我该怎么办!
一个好老师之所以好,虽然他有一个总体的设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硬性地控制,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而是顺着孩子的思路。就是说,这个课堂不是由老师推动,是学生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追问的是孩子,是孩子的动机给予我们思考的动力和成长的机会。
理念很重要,最终的实体化很重要,而最最重要的应该是时间的考验。教育者都应该慢下来,将教育理念实体化,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完善,我们的孩子才能回到孩子的角色,健康快乐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