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妈妈在与孩子的亲密相处当中能做到始终保持不吼不叫,不急不躁,不怒不气的。
当然,我也不例外。
以前总是简单的归结为自己脾气不好或者是孩子不听话。在看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以为的简单的生气、发脾气、怒吼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潜在原因。
一是来源于你童年时代的影响。
比如你小时候物质匮乏,曾经历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所以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吃饭时将饭菜洒的桌子地上到处都是;还经常剩饭,浪费粮食;平时玩耍时,用剪刀在好好的衣物床单上剪出破洞时,你便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
其实你这种情绪的爆发,并不完全是针对孩子的行为,更多是对你童年的一种映射。
二是源于你的精神状态。
比如睡眠不足,压力大,焦虑,敏感等。
当你辛苦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准备躺下休息一会儿,孩子却缠着你,要你给他讲故事,陪他做游戏,玩耍。在你说了好几遍“妈妈很累,需要休息一会儿”,而孩子仍然拉着你的手不依不挠时,你便会通过大吼大叫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无效且伤感情的沟通。
第三是迁怒于人。
你周末加班,疲惫不堪的回到家中,却看到一个脏乱不堪的房间:茶几上乱放着垃圾食品的包装袋,没有叠好的衣服扔的地上、沙发上、床上到处都是,水池里还堆满了未洗的碗盘,而宝爸正悠闲的窝在沙发里玩着手机。见此情景,你便会怒从心中起,借着对孩子的大吼大叫,来发泄对丈夫的不满。
以上是隐藏在你愤怒与吼叫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是让你大吼大叫的一个内部触发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对孩子大吼大叫是由孩子的不良行为引发的,其实,不良行为只是一个外部触发器,通俗来说,只是个导火索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甚至是避免日常的吼叫呢?
首先是观察追踪。
每次冲孩子大吼大叫时,或者是大吼大叫之后,观察自己当时的感受,思想和反应模式,深挖出自己吼叫的内部触发器。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深刻体验,每次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骂之后,自己都会无比内疚,后悔的要死。可是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
多次反复的进行观察,了解自己的内心,并与自己的内心真实对话。
而追踪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可以增进你对自己习惯和反应模式的知觉与接纳,继而做出改变。
当你能诚实的看待自己并充满同情时,你会发自己发脾气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其次是调整改善。
让自己内心平静,是用爱和尊重与孩子沟通的核心。所以当你每次想要大吼大叫之时,可以先尝试深呼吸,平复自己的内心。
待内心平复下来之后,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是否有升级的想法?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想法?
接下来确定孩子的需要,并对他保持同理心。
比如周末孩子一直在家里看电视,叫他收拾自己的房间,喊了好几遍也无动于衷。你忍不住就要对他大吼大叫了。
吼叫之前,你需要先保持深呼吸,平复自己的愤怒,然后自问你生气是因为他一直看电视还是觉得他总是不听话,不懂事?如果觉得他不听话不懂事,那就是你的升级想法了,那你能否改变你的想法呢?
之后你需要问问儿子为什么一直看电视呢,或许是因为自己答应过他周末要带他去游乐园玩耍而你却忘记了呢?
最后是平静休整。
生气、愤怒、吼叫都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情绪。所以原谅自己的行为冲动,然后真诚的给孩子道歉,积极主动地补救亲子关系。
除此以外,还要用多种办法积极主动地减少你的大吼大叫行为。
比如提前召开家庭会议,制定日常规则;用悄悄话代替吼叫;发挥你的幽默、惊讶和创意;试试数数的办法;利用积极的暂停;友好的“再来一次”的办法……
总之,只要你想做不吼不叫的父母,办法总是多的是,不对吗?
齐帆齐写作课第六期学员 储念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