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由孔夫子的一生,论究竟何为人之为人的自由
自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其涵盖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在哲学中,哲学家们去思考如何抵达人之自由,还是我们日常当中的口头表达,都常常提到自由。虽然两者都将这样一种事物命名为了自由,但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则截然不同,那么究竟何为自由,我们应该如何去抵达自由呢?
面对如此广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先界定清晰我们所指的自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自由。
对于一片落叶而言,它会在空中自由的随风飘舞,绽放了他凋落之前最后的一丝光辉。这似乎是一种自由。同样对于动物而言,他们在丛林当中自由的,不受任何阻拦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活着。甚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也都渴望着可以不被约束而肆无忌惮的去活着。
那以上这些是自由吗?我们并不能直接说这不是自由,因为从自由这个词来看,他的确就是不受外界的约束,随心所欲的。但是当我们基于这一定义性的词语,去省市以上是三者是我们发现,他们真的就完全不受外界的约束吗?落叶之所以会落下,就是因为外界的重力以及风对它的作用。 而丛林中形形色色的动物,他们看上去自由自在,但实际上他们之所以会去杀戮彼此,这完完全全是因为刻在基因里的本能。无论是落叶还是动物,显然他们都没有也不能去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这样的存在方式,而仅仅是受到外界或者自身基因的控制。为了将这样的自由与我们所今后要阐述自由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暂且让它命名为自然。
前面我们也提到,除了动物和植物以外,人往往也希望没有人约束的,去顺着自己本能做事。但我们好像并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他们不能也没有选择,而人这样一种顺从本能去存在,则是人自己的选择,这其中也体现了一种人的自由。而我们就可以将这样的一种自由命名为向下的自由。
作为哲学所要探讨的话题,自由显然不仅仅只是大自然中的自然以及人所体现出的向下的自由。而是人所体现出的与向下自由完全相反的向上的自由,是超越本能,超越情感,甚至于基于理性,但又超越理性的,抵达德性甚至更高层次的的自由。
孔夫子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儒家文化的主要开创者,他的一生当中就体现了这样具有超越性的自由。孔子为了去追求自己的大道,推行自己的嬴政周列国14年。而且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当然知道这样的推行,成效甚微。而一次次地被君主拒绝也验证了这一点。可是孔子仍然坚定地推行着。甚至于在陈蔡绝粮之际,一行人几乎要饿死,当子路问起孔子来时,孔子却还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而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对大道的追求和坚守,显然完全就是超越本能的,是一种向上追求的自由。
这是在这样自由之下,人才能彰显自己人相当于其他动物植物,以及那些未觉醒的人的独特与高贵性,我们可以自己去选择去超越本能,超越情感,超越一切,只为抵达我们心中所渴望的那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