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给A看一个题板,上面写着“吃辣椒”,这个题板只有A看到过,主持人要求A模仿吃辣椒(只能做动作不能说话),并展示给B看,B通过自己的理解后,再模仿给C看。。。直到最后一个人看完模仿后,要说出来模仿的是什么,结果说出来的答案与“吃辣椒”这个主题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吃辣椒的反应动作都不完全相同(特别是不熟悉的人之间),每个人只熟悉自己的那套,当B看到A的反应时,与自己吃辣椒的反应不能完全对上,会产生疑惑,这时大脑就会给出自己的解释,并用动作传递下去,但是,这个被解释过动作已经距离“吃辣椒”这个主题远离了一步。就这样,每个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最后一个人的答案也就面目全非了。
这也就是说“换位思考”是做不到的,至少不能完全做到。如果想要完全做到换位思考,就必须知道对方大脑中所有影响决策和行为的因素:习惯、观念、情绪、价值系统等等,因为行为由众多因素决定,而且其中大多数因素都是在潜意识层面,当事人自己都未必知道,还能指望别人能真正了解?更何况,要换位思考,必须抛弃自己的大脑中的一切,摆脱自己的习惯、观念、情绪等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实中的换位思考,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己度人。
例如,股市中,你总是在猜测庄家的意图,追涨杀跌,结果把自己变成了韭菜;公司高层领导做出的决策,你总是猜不出深层原因。就算你给自己的子女做人生规划,往往也是好心办坏事。
如果换位思考都做不到,感同身受就更无法真正做到。
例如,安慰朋友时,你想要用自己相似经历的感受劝解朋友,结果驴唇不对马嘴,朋友更烦了。
感同身受说的是情绪,即使经历相同的事情,情绪表现也因人而异,而且情绪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程度会逐渐降低,“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说得有道理。
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若事情涉及人之常情,是可以通过以己度人,达到换位思考目的。
例如,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侵犯;每个人都不希望被否定、批评,都喜欢听表扬;厌恶丑陋喜欢漂亮;遇到危险就逃跑。。。
这些情况都和生存繁衍有关,这类情况是人类共通的,可以通过以己度人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但是如果自己没经历过,也做不到“感同身受”,即使能“感同身受”,感受的程度也受时间长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