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点起床,上午就能工作八个小时。下午的八小时就当是“白捡的”,可以工作,可以用在兴趣爱好上,更可以投资到学习上。只要早上四点起床,就能将时间表向前推。(Mark: 作者是自由职业者..时间自由)
>> 先说睡眠。“吃洋参,不如睡五更。”保证好睡眠,是休息的必要前提,如果经常睡眠不足,即便你再怎么休息也不管用,就像手机充电一般,没有充满电,过度消耗身体,只会让你的身体越来越糟糕.
《四点起床》一书中有提到过,人睡觉时会经历两个阶段的切换: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健康的成年人大多是1.5小时的REM和1.5小时Non-REM不断切换。也就是睡着后3小时,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这样一来我们只要利用这一规律,在睡眠后的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Mark: 六点起来精神好, 赖床到七点精疲力尽感原因找到了...)
>> “成功人士”与“不成功人士”之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而“不成功人士”则会觉得:“习惯虽好,可那是别人的,我可不想照搬。”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成功,工作能力也不强。(Mark: 高手特点之一—快速模仿和复制别人的能力)
>> 提早起床之后,就能和家人同步生活了。早餐、晚餐都能和家人一起吃,交流的时间多了不少。( Mark: 解决现代社会工作生活不平衡的问题)
>> 从工作效率来看,早晨工作与半夜工作也是天差地别。只要从早晨开始工作,所有工作都能“提前”进行。提前完成工作和拖延工作,结果会完全不同。拖延工作,工作就会越积越多,有百害而无一利。万一有紧急工作找上门,也来不及应付,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Mark: 提前做完, 提前准备好 vs 现场brainstorming, 积累大量工作批量做, 拖延症...)
>>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应该晚上八点多睡觉,早上四点起来——这才是对身心最理想的生活节奏。“文职类、技术类”中90%都是早上八点到九点开始工作,很晚才下班。晚上九点多了还有10%的人在工作。这就是典型的现代商务人士的工作时间。(Mark: 低效的现代社会工作节奏...)
>> 睡眠的质量不应该用“时间”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根据“熟睡了多久,醒的时候是否神清气爽”来判断。质比量重要,模拟比数字重要,关键是自己舒不舒服。( Mark: 睡眠quality >>>睡眠quantity, 引申到学习,工作, 婚姻, quality >>quantity)
>> 对我来说,通勤地铁就是一间“移动书房”。
>> 早会的好处只是让全体员工产生集体意识吗?这当然是好处之一。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集合,做同样的事情,这意味着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进行充分的交流。因为只要大家在同一时刻聚集到同一地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交谈与交流。大家热热闹闹地聊上一会儿,就会得到相同的信息。之后每个小组再分别召开会议。( Mark:为啥应该早上开会而不是晚上开会,总是本末倒置.)
>> 面谈会议>>线上会议 人的心理,还是得通过见到面、听到声音、用肌肤接触对方来揣摩。人的心思本来就难以捉摸,不见面就更捉摸不透了。(Mark: 当面交流重要性)
>> “干劲模式”和“工作模式”的峰值,就是早晨七点前后。这段时间的我总工作在兴头上,效率非常高。要是你在这段时间去会周公,可就吃大亏了。
>> 精英们的下班时间也很早。要是坐在办公桌前埋头苦干,会给人留下一种“我的工作效率很低”的印象,所以有许多人会把工作带回家去做。(当然这仅限于单身的人,大多数已婚人士还是很重视家庭的。)
>> 组织本来就是“将平凡人聚在一起,创造非凡结果的系统”,即便组织中的人很普通,但只要他们是不同类型的,就能催生出金点子与好创意。
>> 大脑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晚上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及早上的三成。无论是注意力还是策划力,都是早上优于晚上。(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