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庆山的书《月童度河》,写到她去参加外婆的葬礼,她说:
有些人回去故乡与父母身边,我则早已失去这归宿。想死在没有任何熟人的遥远他乡。在异乡生活,人是很清爽的,没有记忆,没有情感的负担。或许,连隐痛的情绪都是不真的。
看到这里感到心疼。却又觉得后半句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生活在异乡,即便周遭人来人往,也觉与自己无关。这种不相干,不是相互间不说话或没有任何往来,而是不会产生心的联结。
时常感觉自己像一粒沙,一朵蒲公英,风吹到哪儿,就栖息在哪儿。孤独而自由。
上小学那会儿,邻居家的爷爷去世,身材萎缩,苍白的脸上只有骨头撑着脸皮,但那时尚不懂死亡,只是一到晚上就害怕。
三年前的一个夜晚,亲妈从楼上摔下来,不声不响地躺在血泊里,我慌里慌张地打120,说话语无伦次,在医院的走廊里泪流不止。
虽然明白生命里会有意外发生,人总要经历生老病死,但当它真正发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冷静。
经过治疗,亲妈的身体恢复得很好。但从那以后,每见一次面,都备感珍惜。觉得生命无限脆弱,意外也是说来就来,让人猝不及防。
以前总向往远方,不是旅行,而是逃离自己从小熟悉的城市。冥冥之中上天安排好了一切,兜兜转转还是回来了。
从河南回到云南,没有选择在家里住,而是住在了大理。时常回家探望,在家里住上三五天。
在家会恐惧害怕,会痛苦。是明白他们日渐老去,知道他们总有一天会离开,但却无法洒脱地面对那种痛苦。
人要直面生命里的很多东西,包括死亡。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个体,总会面对,也总要学会分离。和父母兄弟、朋友、爱人分离。
大理的生活太美好。对我来说,篝火、音乐、集市,都太过理想。
时常反思,把自己从这理想邦里抽离出来,从书里寻找智慧,从文字中寻找力量。
有时坐在床上、窗边、沙发上发呆,什么也不想,就是发呆。扫地就认真扫地、做饭就认真做饭,全神贯注于当下。
有人说这些是无用的事情,而我恰恰从这无用之中获得能量。处于喧闹的人群里时间太久,需要独处的空间,哪怕只是什么也不做地发呆,也能修复在人群里缺失的能量。
昨日,群里一个网友问:
怎么看待身体疾病,顺其自然?
我回答: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须经历的阶段。生病了要积极治疗,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日常多关注自己的身心意,保持身心愉悦也很重要。
朋友说我:你不化妆是因为天生丽质。
事实上,比起化妆品过敏,我更喜欢素颜。但爱美是人之天性,我不是例外。
我说,待到容颜迟暮,有了白发,不会去理发店染它,要享受自己满头银丝、满脸皱纹的样子,因为这是彼时该有的样子。
享受每个阶段的不同的状态,过好当下。
在朋友圈摘录庆山书里的文字:
年轻的女孩,不应该一味把时间花在追逐热门电视剧网剧、精心打扮修饰皮囊、渴望华贵奢侈的物品,以及幻想有男子平白无故对自己热爱一生一世。这些都是泡沫。多读书、多旅行,勤恳工作、善待他人、热爱天地自然、珍惜一事一物。自然有人感受和尊重你的价值。
许多人点赞评论。
很欣慰。至少大多数人的认知是清醒的。
想到一个认识的女孩儿,婚后辞了工作,日常除了追剧、刷视频、逛街,再找不出其他任何乐趣。
感到难过。有生之年当具备坚定的心力,否则老去是一种惨淡和软弱。
至少应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看书写字、种草养花、做运动,即便容颜已老,精神层面仍然丰富。
而不是等到老了,坐在门口晒着太阳说说东家长西家短,或是抱怨儿女太忙,总也不回家看看。
朋友在我这儿住的时候,晚上聊天,我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她说,你的心态真的好好。
经历过痛苦和黑暗,只是学会了自己开解自己。昨天已然过去,明天还未到来,何必为已经过去的和还未到来的事情劳心伤神。
为已经发生的、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忧,那是妄想。
她离开的时候,我站在巷子口目送。
明白所有人都会离开,在一起的时候就很珍贵,值得珍惜。
分离是一生的课题。
一起去喜欢的城市,她一路兴奋不已,到了却为着没有带漂亮的裙子而失落,什么准备都没做;离开后,她说,还没有吃到正宗的撒撇,想想有点可惜。
这就像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想告诉她,不必因为没有带好看的裙子而失落,也不必因为没有吃到撒撇而难过。
有些地方,也许一生只去一次,但也并非一生只去一次。
倘若万事具备即可达成心愿,为何有的人总是一次次失败。
有时候,我们做了万全的准备,可还是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也许正是因为有缺憾,才让人无限回味吧。
正如庆山所言:
美好的东西会失去,生命会有疾病和意外,人会死亡。世间脆危,没有坚固。
世间也残缺,没有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