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840年春,28岁曾国藩进了北京城内的翰林院。翰林院在西方人眼中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
1843年,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识缺乏,才学不佳,学术不精。于是向古人学习,发现了王阳明的《传习录》,王阳明说“科场上的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圣贤”。深受鼓舞立志做个“圣贤人”!
二、立志成圣贤
对于每个人的精神成长来说, 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曾国藩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曾说,“立志譬如打地基。“只有根基打好了,后期发展才会越来越顺。”
刚到翰林院时,曾国藩的官职只是从七品,放到现代是副处级。而在他立下“圣人之志”四年后,他成为了内阁学士,享受副部级待遇。这种升迁速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属罕见。
三、践行圣贤之道
要想成为圣贤首要是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后才能修正自己。于是曾国藩寻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四点:
第一个大毛病就是很浮躁,坐不住。
第二大毛病就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脾气还很暴躁。
第三大毛病就是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此之外就是学识不够。
为了改掉这三大毛病,曾国藩给自己制定了“十二条军规”,里面包含了三个主题:
一是生活,规定自己每天早起、每日静坐、节制欲望等;
二是学习,每天读历史、练字等;
三是社交,不乱说话、夜里不出门等等。
这十二条军规,让曾国藩连续两次在一百多人的翰林大考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了第6名和第9名的好成绩。自我管理能力强,翰林大考分数高,这是曾国藩能够快速升迁的第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上面所说的立志)
那如何实践十而军规呢?通过写日记:让复盘成为常态。
一开始日记并没能发挥出它本该有的作用。这是因为曾国藩和很多人一样,在复盘时犯了2个特别常见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明确复盘的意义,容易松懈,坚持不下来。
第二个问题是,曾国藩自己做不到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通过咨询请教,得知写日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反省自己,反省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每一个细节的改变来提升自己。曾国藩于1842年开始认真记日记,每天反省自己。而且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把这些日记拿去让朋友都看一遍,请每个人都做一番点评,用这样的方式来监督和鞭策自己前进。这样的习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到62岁的时候,曾国藩依然会在日记中自责自省,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行为。
曾国藩从自己的实践经历证明,一个智商很平庸、一个出身很普通、一个有着各种毛病的人,只要能诚心诚意地复盘总结,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完善,依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甚至是一个伟大的人。
四、自己感悟
我以前也经常写日记,通过这篇文章知道自己的日记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对自我的分析与反省。所以坚持不下来,把日记变成了周记,甚至一年也写不出几篇。自己虽然认真读书,也反省自己的不足,但很少进行自检,就无法自省,更逞论改过修正。
通过学习,以后要每天通过读书笔记进行复盘,不只是对知识的梳理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足,哪里需要进一步改进。不是读过就忘,不知反省。每个月要进行月度复盘,年度要进行年度复盘,争取日日反省,年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