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物品,可能是物质贫乏时代留给我们最大的后遗症了。
所有从物质贫乏时代走过来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不舍得丢东西的习惯。
我爸妈家里,不舍得扔掉的锅碗瓢盆比比皆是,旧衣旧物堆满了整个地下室。
我家也好不了多少,结婚时穿的红大衣和红旗袍在衣橱深处已经默默躺了十几年。这次搬家,又跟着我来到了新房子。
不知是否受我的传染,女儿才十几岁,也患上了一定程度的收集癖。各种漂亮的笔记本、贴画,毛绒玩具,塞的书架里、衣柜里满满当当。
我原本以为这样的收集癖只有女人才有,后来发现男人也差不多。一个老乡的办公室里,各式各样的茶叶包装盒放的到处都是,我原本以为茶叶没喝完,羡慕的问他:这么多茶叶啊?
他苦笑一下:都是空的,盒子怪好看的,不舍得扔。
当然这样的收集癖,在程度上属于极为轻微的,还不足以变成病症。有些极端的,可就真的是病了。
父母家小区里一个老太,不仅自家什么也不舍得扔,还不舍得别家扔掉的东西。父母常撞见她在小区的垃圾桶里翻找东西,纸壳、水瓶、旧鞋都是她收集的东西,甚至连没吃完的食物,她也找出些好的拿回家。
她家原本有个很大的院子,现在院里院外都堆满了各种垃圾,腐坏的食物不仅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还引来了各种蟑螂和臭虫。住在她家附近和楼上的人们不堪其扰,常常打电话投诉她。有次居然动用了消防、民警和物业管理员一起出动,强行将她家的垃圾清理一空。
但很快,她又会捡来各种东西塞满整个院子。现在,她的邻居们考虑着如何说服她的子女,将她送进精神病院。——既然无法清理掉垃圾,只能清理收集垃圾的人了。
有次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收集癖的纪录片,里面讲述了许多有严重收集癖的人的日常生活。
有的人保留了几十年的报纸:最初因为上班忙没有看当天的报纸,就想先留着,等有时间再看,后来报纸越来越多,慢慢变成了严重的焦虑,总担心扔掉报纸后会耽误了有用的信息。但其实,他只是把报纸摞的越来越高,却从来没有看过一份完整的报纸。
有的人收集了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孩子们所有使用过的东西,包括:奶瓶、餐具、围兜、玩具以及各种时期的衣服、笔纸、本子和书。她总是想着有空时整理出富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但随着东西越来越多,她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整理了,但又不舍得扔掉。
还有的人只要看到商店打折信息,就无法控制的买买买,无论是否合适自己的衣服鞋子,只要便宜,就毫无选择的买回家。她的感觉是如果错过了打折的东西,以后就再也买不到了。但其实,她十几年前买来的衣服还有许多都没有剪掉标签,甚至根本没有从购物袋中拿出。
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个在外非常成功的职业女性,干净利落,雷厉风行。但是进到她家里,却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女人:邋遢、无序,衣服鞋子满地乱扔,厨房、洗漱台甚至沙发上到处都是没吃完的食物,水池里的餐具已经长了霉。她每次叫外卖,都会超过自己的食量,甚至要买几个人的食物,但从来没吃完过。她总是担心有一天会因没有食物而饿死。
这些重度收集癖患者,都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担忧和焦虑。有的人担心自己错过重要的信息,有的人担心失去最珍贵的回忆,有的人对物质具有极大的担忧,有的人则害怕挨冻受饿……或多或少,对物质的收集,都映射出自身安全感的缺失。
现在流行“断舍离”,实际上也是针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收集癖,给出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式。
一年没有穿过的衣服,果断扔掉或者捐出。
超过一周的食物,扔掉。
所有的包装盒,拆下的第一时间就扔掉。
手机里的APP,超过一个月没有打开,就直接删掉。
只要不是立时用到的东西,包括各种日用消费品,无论多么便宜都不要买。
定期清理书桌,保持桌面清洁。不要放多余的装饰品和摆设。
餐具按家中人口数量购买。
所有购物的赠品直接送人或者扔掉。
看过的书或者一直没有看完的书,送人或者捐赠。
没用的文具送人。
不买或者少买装饰品,不买毛绒玩具。
……
断舍离的具体操作很多,但关键处在于不再增加物品的数量。许多人都会强制自己只要买回一件东西就淘汰两件物品,以保持家里的东西只减不增。
总之,给生活减负,不被物质绑架,远离“收集癖”,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