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二战、海因里希、辛德勒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奥斯卡·辛德勒,一个商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倾尽所有拯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被救的犹太人给了他一枚戒指,上面有一句话:“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这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升华时刻,是辛德勒内心声音爆发的时刻……
海因里希·希姆莱,纳粹党卫队全国领袖,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德国家庭的孩子,是几个兄弟中的普通一员,对生活、家庭、爱情都有着迷茫与追寻,对家庭抱有极大的关注与关怀。与此同时,他制定了针对犹太人的隔离和清理计划,并获得希特勒的认可……
作为商人的辛德勒贪婪狡猾,作为丈夫的辛德勒寻花问柳,但作为德国人的辛德勒,拯救了可贵的生命;作为儿子的海因里希是家族的骄傲,作为兄弟的海因里希时刻关怀着哥哥弟弟,但作为德国人的海因里希,漠视生命,冰冷残忍。怎么去定义一个人的善与恶?如何去评价他们的好与坏?
《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作品,他本人也是犹太人。2016年他在哈佛大学做了毕业典礼演讲,题目叫《倾听内心的低语》。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善与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包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那种对“不得已而为之”的感怀,而是有了一种更客观的判断。
演讲中有一段:
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你的直觉和道德感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它们会协力工作,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你的道德感会高喊“你应当去做这个”,而你的直觉会低语“你能够去做这个”。去倾听那个你能够做什么的声音。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定义你的角色的了。
于是我终于可以写一写对《希姆莱兄弟》这本书的感受,本来想用——不过是个凡人——来定义那个纳粹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因为他一步步的成长都是顺理成章的,从小的体弱多病养成了他敏感又矛盾的性格,良好的教育奠定了他的能力与思想。他的一生从来没有人教育他要成为杀人犯,但是他的内心却因为种族主义的影响刻下了杀戮的种子,我对他的评价只能是一只怪兽。
海因里希内心的低语也许是:我能够成为完成民族大业的英雄;而他遵从的道德感完全是对希特勒的效忠。二者结合,造就了这个魔鬼级的人。而辛德勒内心的低语应该是:我是能够不让那个人死的;他的道德感就是商人的本性——赚钱。但是最终他拿所有的钱来救命,甚至是奋不顾身的救命。
我们该不该倾听内心的低语,来做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我觉得是应该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内心的那个声音指引的都是我们该为之付出一生去做的事情。那什么时候不该听这个声音呢?当道德感是建立在魔鬼模式下,那倾听的很有可能是怪兽的低语,而不是事业或人生使命的召唤。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讲,我们只能正视那些客观的存在,即便可以选择,但往往也是不得已,所以我不轻易的去对历史上的人物下定论。包括今天的海因里希,通过这本书让他和那个德国家庭鲜活了起来。尽管从情感上我仍然觉得他是个魔鬼,但是从客观上我认可一个事实:那就是海因里希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其强烈且极具政治敏锐度的人,如果在今天,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历史就是这么滚滚前进,影响和造就了各式各样的——人。
最后,还是回到现实吧。本来我也不善于依托情感来写东西,因为情感一出现,思考就会很混乱,今天写的这个就带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却没有了我一直比较坚持的逻辑严谨。最后自己给自己圆个场,说说我们该不该倾听内心的低语呢?
必须是——该!
徐小平在一次直播里举了很多创业者的例子,有些创业者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是遵从内心那个需求、渴求来行动的:蜜芽就是一个妈妈对孩子所需的渴求,从淘货发文,到成为意见领袖,最后不得不创业;Airbnb的两个创始人,原来就是穷困潦倒,弄了200多张信用卡,住不起大酒店,他们知道那种需求;扎克伯格的脸书刚开始就是在学校里的通过照片来交友的平台,他要连接全世界那是公司牛逼了以后的事儿,之前他应该只是为了泡妞吧?
这些,都是内心的低语——你要不要听呢?
推荐:《希姆莱兄弟》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