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想专心学习,却总是不由自主刷起手机;明明知道熬夜不好,却每晚追剧到凌晨;想控制脾气,却总是在冲动中说伤人的话。
我们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在情绪和烦恼中打转:想抓住快乐,快乐转瞬即逝;想逃避痛苦,痛苦如影随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自己编织的"认知滤镜"里。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看到的都是被过滤、被扭曲的现实。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认识三种认知方式:
现量-纯粹的感知
比如你走在校园里,突然闻到桂花香。在那一瞬间,你还没想起"这是桂花",也没联想到去年秋天的往事,那个纯粹的"香",就是现量。这是我们心本来的清明状态。
比量-逻辑推理
你闻到桂花香后,想起这个季节该开学了,论文还没写完。这是必要的思考,帮助我们处理事务。
非量-错误认知
你由桂花香想到前男友最喜欢桂花,进而陷入"我再也遇不到真爱了"的悲伤中。这就是把当下的感知过度加工,陷入了幻象。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几乎从不活在"现量"里。任何一个感知进来,立即被过往的经验、情绪、偏见加工,就像:
导师修改你的论文,你立即想到"他肯定觉得我很笨";
室友没打招呼,你马上认为"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看到别人朋友圈晒成绩,你立刻陷入焦虑。
结果我们就像:
狗舔枯骨:拼命舔一根没味的骨头,以为能舔出滋味,结果只流干自己的口水。这就像我们追逐高分、好工作、别人的认可,以为得到就能快乐,却在追逐中耗尽能量。
大象洗澡:用鼻子吸水浇在自己身上。外界本没有那么多烦恼,我们却不断攀缘,用自己生起的念头困扰自己。
想要打破这个循环,这里有几个练习:
1、三分钟呼吸空间
当感到焦虑、烦躁时:
第一分钟:觉察身体感受,不评判;
第二分钟:专注呼吸,感受气息进出;
第三分钟:将觉察扩展到全身。
2. 日常正念打卡
喝咖啡、茶时,专心感受温度、香气;
走路时,专心感受脚步起落;
洗澡时,专心感受水流过皮肤。
3. 情绪觉察日记
当强烈情绪来袭,记录:
触发事件(如实记录);
身体反应(心跳加速?手心出汗?);
第一个念头("我又搞砸了"?);
后续连锁反应。
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开始剥离"认知滤镜",从几个方面重建认知:
重新认识情绪
情绪就像天气,来了又会走。我们不需要消灭情绪,而是学会与它共处。当焦虑来袭,不妨对自己说:"我知道焦虑来了,我允许它停留一会儿。"
重新认识想法
想法只是脑海中的过客,不是事实。当"我肯定不行"的念头出现,可以回应:"谢谢你的提醒,但我选择尝试一下。"
重新认识价值
把注意力从"别人怎么看"转向"什么对我真正重要"。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还是活出自己的生命品质?
这个过程就像擦眼镜:镜片上的污垢不是一天沾染的,也不可能一次擦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了擦拭的动作,并在每一次擦拭中,让世界变得更清晰一点。
当我们在当下站稳,清醒地看待每一个发生,就会发现: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外界,而在我们清明的心里。而这份清明,是每个人通过训练都可以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