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南方过冬。据说今年的深圳经历了最冷的一冬。从这点来看,确实令我感到有些奇妙的惊异。
在早些年之前,人们还在为沙尘暴困惑之时,父辈们讲述着他们小时候早已是这样的天气了。在卫生条件匮乏的那个年代,沙土和肌肤的接触是那么的日常。我小时候最喜欢玩捏泥巴的游戏。那时候,我们并没有什么烦恼,反而过多的是快乐。因为和自然的交融总是来得那么容易。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水泥森林中的生活把我们和自然分开的那么彻底。
现如今,雾霾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底片,手机拍出的照片都是相同的滤镜。让你选择的空间都没有。或许雾霾成为了一种艺术式的抹杀,我们人人都被强调着健康问题。时刻提醒自己是亚健康中的一员。中国男性在壮阳药面前一直处于精神上的阳痿。中国女性在无痛人流面前一直处于意淫上的非处。那些中国的老年人们更加悲催,在电视购物中沦为保健品的良民。在科学面前,似乎一切都是有理性可控的,在宗教面前,却又是世事无常的宿命。我们总是在无知下从一个极端辗转到另一个极端,似乎中间的那些灰色地带如同雾霾的底色碰不得。
如同卡尔维诺所言: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来说,只有当记忆凝聚了过去的印痕和未来的计划,只有当记忆允许人们做事时不忘记他们想做什么,允许人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而又不停止他们所是的,允许人们是他们所是的而又不停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记忆才真正重要。
这让我想起,在回天津之前看过的两部电影。
《海角七号》里,那个壮志未酬的年轻人倒和我蛮像的,充满落寞无助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呐喊声说了句:“台北,我X你妈。”这或许只有台北才能衬得上这样的情调。年轻人随即返回家乡,开始了邮递员投递的工作。他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勉强做着那份投递员的工作。他和乡里的一切是显得那样格格不入。年轻人意外在快递包裹中发现60年前的情书和泛黄的少女照片。这几份尘封多年的情书唤醒了年轻人的音乐激情。旧的记忆让年轻人相信这个世上还是依旧存在美好的事物。
而《叶问》则更加温和一些,再次之前我只听说过李小龙,但从来不会去追溯缘由。每个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个开始,这一点是我经常忽略掉的。叶问的咏春拳是温和的,,连叶问的眼神也是温和的。在这种温和的基调下,诉说着那个年代的境遇。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回忆,叶问的文武兼修算是一种完美,但在大的历史环境下,显得依旧脆弱不堪,让人唏嘘不已。
这两部电影都是由侵华战争下的一个小小缩影,小人物大环境下的命运起伏不定。好比今天的雾霾,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不知后人会如何看待我们当今小人物的境境遇,或许我们的无知与虚度,在以后看来是一种无奈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