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心的勇气,不能用理性来解释。
小学五年级寒假裘老师要求看完系列。最近买了译林出版社的版本,又重新翻阅了一遍。书中的剧情大多都还记得,仿佛又经历一次四年级的学年,一年的花开花落、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发展到后来还真有些舍不得看完,仿佛我又要从学校毕业,再也无法回来。最后恩里克离开了都灵,我的意大利四年级之旅也结束了。
既然是四年级的故事,问一个问题:上学有什么用?
本质上没有标准答案。《爱的教育》给出的答案是比较直接的一种,我们看过薄薄的一本书就是一群人意趣盎然的一年。在那么一瞬间,在一汪水池里见到了一只色彩艳丽的鸟儿。
最大的收获:看《牛虻》时便盘算要安排了解意大利史,结果至今没有任何动作。在《爱的教育》里,倒是认识了几位意大利近代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
人物上,以前看时没有什么感觉,现在再看:恩里克?西班牙国家队主帅!德罗西?罗马队副!皮耶罗?斑马王子!加罗内?桑普多利亚副主席!好的,全书的出场人物阵容豪华。当然这些联想只是玩笑。此时此刻,要感谢多年看意甲联赛的时光,使得书中所有的地名都非常熟悉。
回到书中,谁能拒绝自己的班长是德罗西呢?谁能拒绝自己的同桌是加罗内呢?谁能拒绝自己有一个好朋友是“小泥瓦匠”。但也必须承认,所有的同学的行为都单向化,善良的学生永远阳光向上,恶毒的学生永远没心没肺。只有恩里克,善待他人,有良好的教养,但也会惹父母和小伙伴生气,也会做错事。对比来看德罗西,就是六边形战士,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外,在待人处事和言谈举止上也得体非常,便是和大人之间的交流也进退有度,情商高到离谱。只有对生命有非凡洞察力,才能让自己呈现出非凡的表现。弗兰蒂做为全书唯一的坏学生,直到最后也没有展现出任何优点,也没有《麻辣鲜师》这样的剧作中一样被老师拯救。总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管在周边人眼里多么差劲,一学年中一定会有表现出色的时候。想起初中时,遇到隔壁班的滔子,也是一样的顶撞师长,不爱学习,家庭情况也很糟糕,和大多数同学相处的也并不和谐,但他有时候也会让同学很安心,周边的同学不论亲疏,请求他帮忙,只要答应了一定会想办法完成。
想来大多数人开始看书后,应该会立刻回忆起自己四年级时的情景。想想现在联系的小学同学虽然不多,但是所幸和他们估摸也很难断了联系。
《爱的教育》全书由小故事组合成。包括恩里克的日记,学校里的每月故事和父母亲人写给恩里克的信件。按照学年发展的时间顺序,以三种视角在细微之处让各种优秀的品质脱颖而出,囊括一下最主要的三种便是友情、亲情和国家情。针对书中各种优秀品质的解读,市面上有大多大多的笔记了,内核约莫大同小异。
倒是家人用书信交流的方式让我深受触动,尤为适合情绪对冲时使用。生气亦或难过时,通过写信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发泄,同时在脑海中将整个事件所有纷杂繁复的细节都整理一遍。我们都明白带情绪的面对面交流,很容易脱口而出伤人的话语。
顺带在B站上看完13集的动画连续剧。选取了书中13个相对经典的故事,很好的还原了小说中的内容,唯一遗憾的是书中最完美的德罗西被直接省去了。这部动画大约也是为了给孩子们看,英文对话的音质和英语听力似的,蓦地愣了一下,发现原来我也能听懂英文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