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时常被教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前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师长的教导,但现在长大了就要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人上人”呢?
“人上人”背后先不说物质层面的差异化,但至少彼此之间的心理地位是不平等的。可这年头,谁又比谁差,又有谁甘愿落人后呢?我们需要承认这一基本事实:没有人甘愿落于人后。
然而在当前这种价值单一的社会环境下,最终还是有很多人被感受到自己属于“人下人”了。很多人被迫在单一赛道拼命地内卷,甚至以牺牲健康、亲情、自己的爱好等为代价争做“人上人”,以防止自己被淘汰。可结果呢?对于那些天性并不适合这一赛道的人们来说,哪怕自我牺牲再多,最多也只能做出一般的成绩;而对于那些天性适合这一赛道的人们来说,因为有太多人参与竞争,也很有可能在心态尚未做好充足准备的时期被淘汰。因此,从总体来说,所有人争做人上人的过度竞争既不利于社会整体福利,也不利于微观个体的福利。
前面是从横向分析“争做人上人”的弊端,现在再从个体整个生命历程角度看“争做人上人”是否有可能。任何一个人从出生、青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乃至死亡,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会有相当长的时段需要别人的照顾,整个生命历程都能保持“人上人”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哪怕在我们最为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内,我们充其量也只能在某个领域谋求“人上人”,而不可能在所有的生活领域都谋求“人上人”。而现代社会分工极为精细,没有人是全能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大量付出才能真正过上好的生活,绝对意义上的“人上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非要在某个领域给他人带来“人上人”的压迫感,那么对方一定会在某个方面有所找补,这种人与人相互压迫的心理链条终究有一天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考虑明白了以上几点,我从来不教导我儿子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而我经常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不要让别人觉得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我们尤其要善待身边的底层百姓,比如保安、快递员等等,善待他们就是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