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地概念与基本特性
自然系统角度:
狭义的土地定义:
土地是地球表面
突出于海平面以上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
广义的土地定义:
土地包括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
响
土地评价的对象认知:
从自然物角度,认识土地物基本构成及与其承载物的依附关系是土地评价的基础。土地评价对象包括: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地球表层及其空间由土壤、水分、沙砾、岩石、矿藏等自然物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历史综合体。
经济系统的角度:
土地生产要素:
- 二要素论: 土地和劳动
- 三要素论: 土地、劳动和资本
- 四要素论: 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
-
六要素论: 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经济信息、经济管理
综合系统的角度:
土地系统的综合性:
- 土地系统是由太阳辐射、地球内能和人类生产力提供能量来源,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及水圈等作为物质基础,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诸要素相互关联、彼此制约而组成的体系。
-
综合性体现在:土地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土地系统的动态性:
土地评价的对象认知:
- 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土地评价需要理清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流通的关系;分析土地利用内部结构、空间特征及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生活资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系统地位与作用关系。
- 土地利用系统外部:土地评价需要认识人类土地利用方式与外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作用与反馈的能量、物质、价值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
时间序列上的演变:土地利用系统的演变和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系统的耦合状态是土地利用可持续的判别标准。因此,土地评价需要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的两个层次关系的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和耦合及其与土地利用目标之间的协调程度。
土地特性
土地自然资源特性:
- 位置固定性
- 面积有限性
- 质量差异性
- 功能永久性
土地社会经济特性:
-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 位置可变性
-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 土地利用影响的外部性
土地类型与分类系统
土地分类原则:
-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 综合性原则
- 主导性原则
- 实用性原则
土地分类方法:
- 景观法
- 参数法
- 过程法
土地分类系统:
-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
- 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土地分类核心)
-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土地生态分类()
土地评价概念及分类
土地评价概念:
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和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结合),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对土地的属性(自然、社会、经济)进行质量综合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并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以及从时间序列上分析其系统稳定性的过程。
土地评价特征:
- 土地评价的差异性特征(土地对象属性的差异、土地系统要素关系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
- 土地评价空间尺度特征
- 土地评价的时效特征(土地系统动态性要求、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时间尺度差异性配置)
土地评价的分类说明:
- 按评价对象分为:农业用地评价和非农业用地评价
- 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 按评价目标分为:综合性土地评价和单项性土地评价
- 按评价途径分为: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 按评价时间特性可分为:现状评价、预测(潜力)评价、可持续评价
- 按土地划分和描述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