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回归到对人,以及由人组成的行为主体的研究,而不仅限于对数据的研究。
传统商业模式:商业企业通过渠道买产品给客户
涉及的三个行为主体:商业企业、客户、销售渠道,所有商业的分析都可以围绕这三点:卖的人,买的人,帮你卖出去的人。
一、商业企业
看商业企业的第一个维度: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核心------利益分配机制,生产关系不仅是激励问题,它是企业的一个最高效等待创新和管理组织问题。它最终取决于产品本身,因为这个产品,所以需要这样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比如苹果手机的垂直整合模式;汽车领域、PC机的专业分工模式;大族激光的根据下游需求定制设备的平台模式
生产力----以后会越来越重要,中国最大的生产力潜藏再军工领域。
看商业企业的第二个维度:要素分析法,分析企业发展的五个要素,资本、渠道、技术、管理架构、董事长。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过去一年,你挖过什么人?
企业的管理组织架构,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原因。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产品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形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宿命。
人(用户)---有某种需求、痛点---产品(企业家发现需求,组合资本、技术生产)---企业管理架构--借助渠道---把产品卖给人(用户)
二、商业模式的用户分析
用户(2B、2C):2B的用户,追求性价比。
2C比较难分析,可分为两个维度,空间和时间上。目标人群可能只有5%,随着时间推移目标用户的需求可能不断变化。另一分析角度,一线、二线、三四线的城市分层角度,一线10%、二线20-30%,三四线60%,如果一个东西已经在三四线诚实火了,那基本到头了,不要追高了。
用户行为分析:新鲜感、虚荣心、从众心理
我们在分析一个企业时不能单纯看产品,还要看这个企业背后的持续的创新能力,持续围绕精准用户创新的能力,这是分析企业,特别是从中长期角度来看的最核心本质。企业产品现在卖的好并不代表未来卖的好,要看企业的目标用户在发生什么变化,它的战略是否符合这个变化。
三、商业模式中的渠道与品牌
过去的商业利润其实主要被两部分人占据了-----渠道的人、品牌的人。
去渠道化、去品牌化是未来的方向。
O2O(线上到线下);Saas的方式,解决小企业到原厂的价差;物流企业,以后可以转型做渠道;
渠道的变化之最是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化,广告行业将被颠覆。
四、商业模式进阶
1.0版本:通过品牌控制和缩短渠道,比如格力、茅台;深挖用户,让用户粘性变强,边界变大。
2.0版本:用户反馈并参与到产品中
3.0版本:三方生态。如滴滴,车越多,乘客越多,正反馈。
没有实现规模效应的企业只能靠自己不断努力、创新、降低成本,投资这种企业时有风险,风险在于它哪天忽然不努力了,或者有人比它更努力了。这些企业不是说不好,只是说可预测的准确率低一些。
商业模式和竞争分析的总结:
怎么做好产品;
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打造什么样的品牌;
如何把产品卖给目标客户,产品解决了客户的什么问题、痛点,以及这个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利益怎么分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