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重课程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则
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的整体设计,旨在确立双重课程——由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构成的学校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主题、经验、表达”的非线性单元结构来替代“目标、成就、评价”的线性单元结构,它基于这样的学习观点:学习是知识和经验的持续整合过程,并以此而加深、拓展人们对自我、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统整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师角色、学习形态和评价方式上,与“学科课程”都有很大的差异,故此,在整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需要体现两个原则。
第一原则,凸显“生活世界”的价值。首先,学生面对的“书本世界”——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存在三个断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断层;与学生身心发展的断层;与现代学科发展的断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针对“书本世界”的三个断层而提出的另一种课程元素。它通过种种综合的策略——内容的综合、场所的综合、时空的综合、指导的综合,追求回顾“生活世界”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相对于学科课程的“系统知识学习”来说,它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是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基于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而展开的研究性学习;其次,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哲学的实践,它强调学习不是单纯的吸收知识或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活动。
第二原则,寻求生活与学术的融合。新的课程改革旨在打破知识与经验的二元对立的状态,生活与学术的交融,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综合学习不仅要重视体育,还要关注理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第一、认识层面的困惑。作为教学内容的“学校知识”,总是包含了理论知识与体验知识。换言之,双重课程要实现学术知识与生活体验的统整。若分科课程仅仅关注学术知识,综合实践活动仅仅关注生活体验,都是一种偏差。
第二、实践层面的困惑。1、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任意拔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在选题上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偏于科学前沿的所谓高精尖,缺乏学生情趣和生活气息。2、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混同于学科教学,甚至把它的目标肢解并落实在各门学科大目标上,导致“学科化”的教学设计和管理。3、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把学科教学的“系统习得”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体验积累”对立,对后者放任自流,满足于为活动而活动的盲目实践。
第三、制度层面的困惑。应试教育,特别是中高考制度滞后造成的阻力,使得学校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用一种课程元素替代另一种课程元素,双重课程要素需要嵌入支持性的体制、机制之中,才能获得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就是“灌输教学”和“分层教学”。教学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跟时代、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类现象,教学也绝不是什么单纯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交织着活生生的生活体验、科学认知、精神成长的过程。进一步说,教学是基于教师和学生沟通合作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种兼具科学性创造与艺术性创造的活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倘若能够倡导如下三个原理,将有效破解“灌输教学”和“分层教学”,并且有助于形成“探究知识的共同体”。
1、差异原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多样性受到尊重是特别需要的,学校是种种差异相互碰撞、多样价值观相互交响的舞台。教育不仅应当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还要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
2、参与原理。教学不是由教师片面灌输的教学,而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言行,主动地参与的教学,也叫“双向型教学”、“体验型教学”,学生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参与者。
3、合作原理。新的教学方式不是基于划一教学的学习,而是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排除个人主义竞争,拥有多样的能力与个性共存、共生,相互交流差异的“互惠学习”。从竞争走向合作,这是教学改革的主题。在克服竞争主义的同时,不停留于教师指导学生合作的框架,而且追求师生合作的教学创造。在合作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计划领悟人际关系的规范,学会团队沟通的技巧,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分享集体思维的成果,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