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结局的故事总是令人伤感遗憾的,但也就是这种伤感和遗憾给了我们更广阔的空间去神往想象。沈从文先生在《边城》的结尾,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让人感伤的疑问:傩送会回来吗?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小说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我们几乎要责怪作者的残忍了。这么美丽的爱情,这么善良的人物,为什么却是那样的感伤,隐伏着那样剧烈的悲痛?
结合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和其他题材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因此,沈从文先生把边城写得这样美,把这里的爱情写得这样美,纯净。他就是要用这美来唤起人们心中那一点美好的感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的人民就十全十美。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
其一就是边城人民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民族心灵的痼疾――宿命的迷信观念。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傩送面对哥哥的死亡,负气地只身下了桃源,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被摧毁,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也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
其二,从现实的角度说,傩送的爱情面临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义和利的选择、金钱和爱情的选择。表现在作品中即是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王乡绅的那座大碾房是一个象征,它时时威胁着翠翠的小渡船。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古朴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二者的取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傩送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小小渡船,正因为他坚持了民族的义利取舍标准,所以他在作者心目中成了民族优秀品德的象征。所以他的出走,也就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它暗示了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失落。
那么,傩送会回来吗?
我想,当正直和热情的民族精神回归的时候,当迷信观念的束缚被层层冲破的时候,当重义轻利的民族品德重新塑造起来的时候,当人们“世外桃源”般的精神欲求能够实现的时候,傩送就会回来的。翠翠的等待正是对这种返璞归真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