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浩老师说过,司马迁常在称呼上表示情绪,如秦始皇本纪,对全称“始皇帝”,去掉最为贵的“帝”,仅称“始皇”,以示轻蔑。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司马迁行文只用“骠骑”二字。对卫青还保有一定的尊重,称其“大将军”或“卫将军”。
卫青的几大战役读起来十分精彩,可每次霍去病出门打仗,司马迁就搁笔不写,直接引用武帝的封赏诏书。突然从精彩的司马氏散文体变成公文写作体,阅读体验一落千丈,这其中的褒贬之意,就是所谓的史笔了。
“是岁元狩四年也”,继李将军列传后又见这句话。这一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登临瀚海”,从此取代卫青的地位,达到人生顶点。同一年,李广自杀,从弟李蔡自杀,儿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杀。元狩四年,李广已经六十多岁,征战一生,虽有飞将军的美名,但命运不佳总不得封侯,自请随卫青出征,武帝嫌他老,先是不准,”良久乃许之“,派他做前将军。姚苎田说李广”一生蹭蹬,至白首之年自请出塞,其意实以卫青福将,欲藉以成大功,不意反为所卖“。李广想借卫青的光立功封侯,而卫青的好朋友公孙敖刚失去爵位,也冲着这个机会来了。于是卫青一方面帮着公孙敖抢立功机会,把前将军的李广安排去绕远路。另一方面他也曾受武帝嘱咐“李广年纪大了,运气又差(数奇),不要让他对阵单于,怕坏事”。其实到最后,此战功劳都给了年轻的霍去病,卫青也成了陪衬。
司马迁和姚苎田都认为李广受卫青陷害而死。其实从武帝偏心卫、霍, 到卫青偏心好友公孙敖,都是避不开的人情。 在我看来,也许武帝和卫青并没有刻意去害李广,并不见他们有什么仇怨。他们只是存有私心,给自己亲近的人提供更多的资源,从古至今但凡有点权势的人都要为亲人好友谋取利益,这便是人性。而如钱穆所说,汉朝用兵极其浪费,基本是以高度发达的经济实力来碾压周边少数民族。我猜武帝不需要有大谋略的将领,反正是实力碾压。史传霍去病连兵法都不屑学,全靠勇武。武帝当年的封赏诏书常见的表扬是“所杀过当”,指杀敌超过自身损失或者己方人数。与春秋秦汉时动不动就以少胜多的战役比起来,很说不过去。名将也只有卫青霍去病寥寥数人,且多是以勇著称,不是很讲求战略战术。所谓怀才不遇,武帝并不欣赏李广,当然就不能重用他。况且看起来李广既不是战略家也不是战术家,只是箭术高超而已。出征遇袭能镇定自救,却没有兵法能保全军队,做将军算是平庸。武帝和卫青不把与匈奴主力接战立功的机会给他,也不算针对他。
有一点很奇怪,武帝时期每次出兵都浩浩荡荡好多将军,爱好兵分好几路,几乎每次都有人迷路或者跑慢了在战场上迟到,回来就被论罪,然后就是千篇一律的“当死(斩),赎为庶人”。如此往复,却没有改变分兵的战法,也没有解决军队迷路的方案。就造成了一个“立功-封侯-迟到死罪-出钱免死变平民-再参军立功-继续封侯-继续出征碰运气”的循环。看多了,总觉得有股阴谋的气息飘散其中。
吕世浩老师曾说,上学的时候老师带着学资治通鉴,第一卷讲完了老师便不讲了,说,你们自己去看。读了才发现,历史一遍遍地重演,一卷又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