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是困扰家长的头等大事,很多家长说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然而,孩子是天生就厌恶学习吗?
学习,本就是探索世界,锻炼思维的过程,充满了价值感和成就感。但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开始讨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有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妈妈带着她一二年级样子的女儿来上数学一对一。课程开始时,家长坐在学生和老师身后,不断提醒着孩子不要乱动,要认真听讲,每当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家长都要问一句:你听懂了吗?
那个学生最多也就六七岁,个子不高,被夹在了老师和妈妈这两个大人中间。妈妈和老师低着头一遍遍地问她:听懂了吗?她仰着头表示肯定,我想,那时候,在这个孩子的眼睛里,这两个大人一定是“异常高大”,她一定很有压迫感。
随着课程的继续,提问随之增加,你会发现,那个妈妈的椅子已经越来越向前拖,每当孩子回答问题慢一些她就会焦虑地把椅子往前拖拽一点,直到最后,与老师和孩子平齐。而这个时候孩子也越来越不耐烦,老师反复提醒家长“您给她时间想一想”。终于,在一个数三角形的题目中,孩子数了两遍没数明白,家长崩溃,“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数不清楚呢?”然后抓起一支笔讲了起来,“看,一共是6个,这两个小三角形还能组成另一个大三角形,明白了吗?!”与此同时,孩子也彻底崩溃,哇哇哭着。
就这样孩子哭闹着拒绝学习,家长束手无策,老师劝家长先出去等待,她一定要看到孩子停止哭声投入学习才肯离去。可是孩子迟迟不好,于是这个时候,家长使出了“杀手锏”,对孩子说:“你别哭了,好好把之后的课上完,回去给你奖励”。这一招果然好使,孩子立马收住了哭声问:“什么奖励啊?”妈妈告诉她你先好好学习,于是就“放心地”离开了。接下来的课堂看似“平静而顺利”,没有了妈妈的压力,孩子与老师顺利行课,但是唯一不一样的是,孩子反复问老师:还有多久下课呀?她在惦记着下课后的奖励。
这个家长,到底是怎么让一个孩子讨厌上学习的?
开始的时候过分参与到教学,她总是用她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在她看来,一道题目,她会做而孩子不会,于是她就会认为是孩子不够认真。不愿意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做法,折射到孩子心中,她会觉得每次学习的过程,是紧张的、压迫的,是不可以犯错的,是令人害怕的。
即使是孩子答对了的时候,妈妈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鼓励的言语(老师看出妈妈的问题,对孩子加以鼓励的时候,妈妈还要加一句:不要骄傲)。这样的做法,折射到孩子心中,她会觉得,学习是件没有成就感的事情,即使答对了题目也没有什么意思。
这个故事的高潮,家长夺过笔,叫嚷着为孩子数三角形。这样的做法,折射到孩子心中,她会觉得,学习充满了不公平、充满了责骂,充满了“以强凌弱”。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为了迅速解决问题,用出了“给奖励”的杀手锏。在孩子已经感受到学习带给她的“压迫”、“紧张”、“无趣”、“不公”等等负面感受后,家长“给奖励”这个手段会强化孩子的另一个意识,学习没什么意思,但是唯一的作用就是“获得奖励”。于是,学习这个事儿就终于在孩子那里变得“功利”。
如果她食言,那么就又会给孩子增加另一个印象“学习,就是欺骗”。
也许你没有经历过“数三角形”这么惨烈的事件,但是,你可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高中时,家长不许出去玩儿,因为你还没把作业写完;高中时,家长会没收你的“闲书”,认为这跟考试无关;高中时,你是否经历过家长会后,家长的焦虑、歇斯底里;高中时,家长是否许诺过,考上大学,你要啥给啥。
回忆一下吧,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不再提问、不愿看书,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厌恶学习的。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好家长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知识
添加微信客服
lujieshuo01
免费领取家庭教育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