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大学生 | 巴山中唱出来的豪迈
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
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散布着众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一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个暑假,我与四位兴趣相投的同学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尼加提·雪莲花湖北巴东“巴山楚水”小分队,回到我们的家乡——土家族聚居的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开始我们关于土家传统文化的探寻活动。
虽然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但由于身在城关,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地地道道的土家习俗并不是特别多。学校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给了我们一次深入了解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将这些文化蕴含的积极意义传播得更远。
8月3号,我们“巴山楚水”小分队来到了本次文化探寻旅程的第一站:巴东县博物馆。作为文化载体的集大成者,博物馆是本地特色文化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选择前往那里,希望从总体上了解土家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找到一个典型方面作为我们实践调研的主题。
我们有幸与博物馆馆长见面交流,从他的口述中,我们了解到巴东目前流传下来并加以保护完善的土家文化有很多种,例如哭嫁、撒叶儿嗬、山民歌、以及手工艺领域的九佬十八匠、西兰卡普等等。同时他认为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魂之所在、根之所在,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他指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具有文化内涵的实物,文化馆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而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需要博物馆和文化馆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巴东博物馆有室内的展厅,也有室外的建筑群。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过不同展区,欣赏到美丽的土家刺绣——西兰卡普,也一睹了构造巧妙的土家吊脚楼,在摆放劳动工具的展馆里,我们看到现如今乡镇中依然在使用的背篓等农耕用具,不得不惊叹土家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我们穿过一件又一件展品的同时,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有关这些实物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意义。在某一展区我们看到一乘轿子,工作人员便介绍了土家族哭嫁的传统习俗,随之引出送丧歌舞撒叶儿嗬。他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撒叶儿嗬,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几十年前两名美国记者路过巴东县,看到了土家山寨的撒叶儿嗬,赞叹不已,拍手叫绝,他们因此对迪斯科源于西方产生了怀疑。
尽管我们都知道撒叶儿嗬与迪斯科属于不同种类的事物,但这个故事还是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因为从小就听说过撒叶儿嗬的我们其实没有真正了解过它。工作人员又说撒叶儿嗬作为土家特色祭祀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对象,我们便希望进一步认识它,感受其中的魅力。
在馆长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将旅程的下一站定为巴东文化馆,从而能够全面认识土家传统文化代表——撒叶儿嗬。8月5日,“巴山楚水”中南大小分队来到了位于巴东县信陵镇营坨社区的文化馆。
文化馆中设有一间大厅,用于存放巴东地区的代表性非遗实物或展板。在这里,我们发现家乡的非遗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例如文学艺术领域的三峡传说,戏剧艺术领域的堂戏、皮影戏,食品工艺领域的五香豆干制作技艺,以及歌舞艺术领域的撒叶儿嗬。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有关撒叶儿嗬的书籍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撒叶儿嗬又称“跳丧”或“打丧鼓”,它之所以为土家族人所独有,离不开几点原因:第一,它作为一种祭祀歌舞,集歌、舞、乐浑然一体,具备长啸而歌的多声效果和三音列的歌腔形态;第二,它的五句子歌词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至今仅见于土家族撒叶儿嗬;第三,它极具律动感的6/8拍子和切分音节奏,在其他体裁的民歌,尤其是大型民歌套曲中极为罕见;第四,它作为一种丧仪歌舞习俗,把丧事当喜事办,是撒叶儿嗬一大奇特之处。
工作人员又讲到撒叶儿嗬起源于“武王伐纣之歌”,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见于《隋书 地理志》《蛮书》《归州旧志》等其他典籍,汉代时称其为“巴渝舞”,可谓历史悠久。而现今流行于湖北清江流域,主要包括巴东县大部分区域和周边建始、鹤峰、长阳、五峰等县的部分区域,其中又以巴东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为中心流行区域。在一本有关撒叶儿嗬舞蹈形体教学的书籍中,我们了解到撒叶儿嗬舞蹈表演套路十分丰富,而为之伴奏的音乐曲调也多种多样。工作人员指着其中的几张插图,说这些舞姿都是原始古朴的顺边、曲膝、颤步、绕手,伴随歌舞者原生态的嗓音,撒叶儿嗬这一歌舞表现形式尽显土家人豪放粗犷的个性。
工作人员的耐心解说配以图文展示,让我们认识到撒叶儿嗬的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史料学价值和人文价值都弥足珍贵,当今这一独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由于继承者的逐渐缺失而急需保护,传承和发扬。但在经过文化馆的走访参观后,我们看到了这些文化工作者为保障优秀传统文化顺利发展而默默发光发热奉献的一份力,因此对他们当前所做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天下无双》
文化馆一行打足的功课促使我们想亲自一睹撒叶儿嗬的神秘面容,不过由于条件受限,小分队未能前往撒叶儿嗬的中心流行地——野三关进行实地调研。但经过了解,罗坪的“巴山恋”艺术演出包含较为典型的土家族撒叶儿嗬表演,我们可以在那里感受较为真实的撒叶儿嗬原生态艺术。在做好相关资料整理,信息记录以及行程准备后,8月7日早晨,“巴山楚水”小分队乘坐“神龙溪6号”游船前往位于巴东北部的罗坪地区开展实地采风活动。
我们途经鹦鹉峡、神农峡,以及燕子阡陌洞、猴子山这些野生动物栖息地,看到了形态奇艺的象鼻山和气势冲天的神龙峰,也看到了神秘莫测的人工悬棺和气息朴素的纤夫寨。在导游的生动解说下,这些溪水沿途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更加引人瞩目。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来到“巴山恋”舞台前,开始观看土家传统歌舞表演。舞台上的土家汉子,伴随着大鼓有节奏的敲打声,唱出了大山中的豪迈。我们意识到,撒叶儿嗬是发自巴楚大地深处的声响,我们在这种腔调里沉迷并陷入遐想,耳边好似有江水的波涛声、农忙的割稻声,那是一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闲适感,但其中又不乏敢于挑战的豪迈与正视死亡的洒脱。
就如陈忠实对于陕西老腔的评价,我们认为撒叶儿嗬的旋律也是一种发自久远的绝响,它包含着巴楚大地深厚的神韵,撞响了现代人尚未被各种高雅或通俗音律所淹没的那根神经,是一种回归民间原生态的心灵旋律。演出依然在继续,我们也全身心放松地畅游于土家歌舞艺术的山水林中。撒叶儿嗬的原生态嗓音如同大自然的造物,唱出了土家人的豪迈与气势,这一来自巴山中的艺术可谓是土家人的生活真谛:热爱与勇敢。撒叶儿嗬不仅仅是土家人送丧祭祀时的习俗,更代表着一种仪式,他们对于自然中人的死亡与其他终极力量的思考在这样绝妙的艺术中表露无遗,勤劳、智慧而又豪迈的土家人便是用这种最原始奔放的歌舞来阐释天人合一的古老奥秘。
象鼻山
结束了罗坪一行,“巴山楚水”小分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感触颇深,久久不能释怀。撒叶儿嗬的艺术力量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希望将这种艺术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让他们享受那一刻的返璞归真,让他们保持每一刻的乐观心情。回去后,小分队开始着手梳理调研活动开展以来搜集获得的资料和记录下的信息,明确了对于撒叶儿嗬歌舞艺术的宣传保护方案。
我们计划借助微信公众号和其他网络公共平台的,以推文、图集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成果,并在网络群内发动成员扩散宣传,让更多人能够主动去了解撒叶儿嗬这门神秘的艺术,感受它带来的精神体验与积极意义。当人们逐渐关注甚至深入认识撒叶儿嗬的时候,科学宣传后的效果便会化为对于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经过合理安排与分工后,这一系列后期工作正在小分队成员的努力下有序开展。
我们的付出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们的每一位成员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愿意同大家来保护那些延续至今的古老习俗与艺术。传承华夏民族血脉,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