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字,就是尊重。摒弃家长制,把小孩儿当作大人一样尊重,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尊,自尊了必然自信。
1
尊重,允许孩子做自己。
蒙台梭利老奶奶说过,人出生的时候自带精神胚胎,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天赋的特点。
有个非常浪漫的故事,说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带着太阳和月亮的礼物,滑下彩虹桥来到世间,在地球上生活一世以后,再带着地球的礼物返回天上。大家出生时带的礼物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擅长的也不一样:有的孩子认字快点,有的孩子善于绘画;有的孩子性格外向,经常呼朋唤友,有的孩子安静内敛,喜欢一个人读书。
这没什么不好,也很完美,直到遇见了家长攀比的心,一切就变味儿了。
有回偶遇俩小孩玩过家家,小姑娘说,我当公主,你当王子;小男孩说,我不当王子,我当建筑工。奶奶在一边就急了:王子多好呀,有人伺候,当王子!小男孩坚持当建筑工,奶奶又说:当开发商!开放商有钱,建筑工没出息。小男孩于是哇地一声哭了,手里的玩具翻斗车扔到了地上。
您说,这样下去,小男孩能长成一个自信的孩子吗?
本来他也许非常适合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工,家长以“不争气”,“没出息”为理由, 不允许他做自己,不尊重他天生的特点,要求他“成为别人”,断送了他的自尊和自信。
2
尊重,不打扰孩子的独立空间,放手给他们自由,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
孩子虽然小,但也是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自由的空间去发展自我。
我小的时候,家长制盛行,偷看孩子日记,干涉孩子交友,不允许发展个人爱好等等太多了。说多了都是泪。所以咱们那个时代的人,都不太自信。就连上个英语班,都害怕张嘴说话。现在时代发展了吧,我观察下来,还是有蛮多人因为孩子小,就以为他们什么也不懂,便随意的控制他们。
例如有一回,我在公园里面看到过一个老人给孩子把尿,孩子直打挺,不肯尿。老人可能是怕她尿裤子,凶巴巴的骂孩子,使劲发出嘘嘘的声音。最后孩子屈服了,尿了一点点。
不说公共场合随地大小便的问题,拉屎拉尿都不能自己说了算,孩子的空间真是受到了严重侵犯!小小年纪,她的自尊得是受到了多么大的伤害啊!怎么可能自信呢?
孩子因为自我发展的要求,会充满热情的去做一些事,在蒙氏教育中称为“工作”。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比如自己吃饭,比如刷碗。因为嫌孩子穿得慢,扣子扣错,鞋穿反,吃饭掉一地,刷碗不干净可能会摔碎,家长抢过来就给穿了,喂了,刷了。经常这样以后,孩子就不肯自己穿衣服,不肯自己吃饭,吃完饭扔下完就跑。然后大人抱怨,这么大孩子了,连穿衣服/吃饭/干点简单家务活都不会。
可是,孩子的自信正是从每天的“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才建立起来的。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其实是侵犯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权利,使他们丢掉了自我练习,积累自信的机会。连基本的自我照顾都不会,再大一些,也没办法独立,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更是提不上自尊,自信。
3
尊重,接纳孩子的情绪。
自信是一种无论外界如何波涛汹涌,自我都能稳稳地站立不被动摇的感觉。拥有自信的人,一定是尊重自我的。对自我的尊重又是来自童年养育者对孩子的爱和无条件接纳。
而接纳孩子的情绪,是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关键。
当孩子哭闹时,会唤起一些养育者内在的焦虑。于是,他们会千方百计阻止孩子哭闹,转移注意力,给好吃的,允诺孩子购买玩具,或者干脆说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进行爱的抽离。总之,只要你不哭就好。
当孩子喜悦时,养育者不能够和他们共情,不能聆听孩子,甚至告诫孩子不要太高兴了。有个事例印象很深刻,孩子投篮进球了兴奋不已,爸爸却说,别太高兴了,这也就是个偶然。
以上事例中,孩子的情绪都没有被看见,更别说被接纳了,结果就是,该通过哭发泄的痛苦闷在心里了,该通过兴奋表达的生命力被泼了冷水了。感觉不到爱,只有被忽视的感受。
如果,养育者能够真心的和孩子处在当下,体会到孩子情绪的流动,被看见,被爱的孩子,一定能感受到被尊重,这就是未来,孩子自信的源头。
祝你培养出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