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洗脑歌,我却不会唱,这是为什么?
下面这些曲子都有洗脑歌的共同特色,比如说节拍稳定、乐句重复,音乐动机很明确而且不断的反复,或者发展成可预期性很高的模进,或者旋律有很多的级进音。所有好听好唱的元素都聚集了,那为什么又会变得难唱呢?
先听这一首法国作曲家比才,他所创作的《卡门》组曲其中的一首《哈巴涅拉舞曲》。
第一个乐句,第二个乐句,第三个乐句,最后一个乐句你都听清楚了吗?
第一,它的每一个乐句都是下行音。
第二,你可能发现了它的每一个乐句,猛一听几乎都长得一样,不过你如果仔细听的话,第一个乐句跟第二个乐句长得不一样,但是一、三是一样的,二、四也是一样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第三,它的每个句子都是下行的级进音。
问一个问题,你跟着唱了吗?好唱吗?你唱准、唱对了吗?
明明一路都是下行的级进音,应该是很容易的呀,但为什么我老是抓不准音呢?因为它的下行音走的不是do re mi fa sol la ti的音阶,而是很多的半音阶,感觉音跟音之间的距离好像比正常音阶小一点,这就是半音阶。就好像半步半步地走,像小碎步一样,小碎步要走得稳不太容易,就像半音阶要唱得准也不太容易。
还有这首《大黄蜂的飞行》,可以算是古典音乐界的流行歌了,这是由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1900年前后写的歌剧,叫做《苏丹沙皇的故事》。
这个故事简单说来,就是这位苏丹沙皇在选妻子的时候,选了三姐妹当中最小的妹妹,于是两个姐姐心生嫉妒,就陷害这位皇后跟她刚出生的王子,结果这个皇后跟小王子就被封在木桶里,丢到大海里,结果无巧不巧地被好心的天鹅救了起来。
王子长大以后因为思念父亲,所以天鹅施法术把王子变成大黄蜂,让他得以飞到皇宫见父亲,还顺便帮他妈妈报仇,所以才会有这首《大黄蜂的飞行》。
整个曲子就是在半音阶极为快速的上上下下,这种小碎步的快速级进音真的很难唱,即使是用乐器演奏都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这首如果你能够唱得又快又准,你肯定可以去参加歌唱比赛了。
再来一首莫扎特的歌剧《魔笛》里面的一首曲子,叫做《仇恨的怒火》。是由剧里面的角色“夜后”所演唱的,她同时也必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花腔女高音,也就是这个女高音唱歌的时候,很会加装饰音这种花腔。
如果你是个正常人,应该会觉得这首曲子很难唱的,它难在哪儿呢?
第一,乐句里的跳进音很多;
第二,音高非常的高,是需要有很高的歌唱技巧的人才能唱得出来的。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曲子《两只老虎》,如果把它的伴奏节拍改编成十三拍,我们同样难以跟上节奏。
前面我们说过,节拍跟节奏是不一样的,这个旋律的节奏走另外一个系统,八拍半,也就是说伴奏是十三拍,但旋律是八拍半,这个就更复杂了。
同样是洗脑的旋律,但变得很难跟着唱了,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节奏跟节拍形态改变了,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那种三拍或四拍的节拍了,拍子不容易算,所以也很难预期哪一个音什么时候要出来,不容易跟,所以叫做不稳定节拍。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够进入这种不稳定的节拍。
总结一下:
为什么有一些曲子明明具有我们上一集提过的洗脑歌元素,却很难琅琅上口地跟着唱,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节拍或节奏面来看,有些曲子可能节奏稳定,但速度太快,跟不上,有些速度刚好,但节奏不稳定,不容易熟悉;
第二,从乐句的面相来看,虽然有重复音,甚至重复的乐句,但有些音高太高了,一般人唱不上去,或者太多连续的半音阶级进音,或者很多跨度大的连续跳进音;
第三,从音高的层面来看,歌曲里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音域范围太大了,太高唱不上去,太低又唱不下去。
这些原因,对专业演唱者来说都是不容易驾驭的。像这一类的旋律,在古典音乐、器乐演奏曲,或者是需要高度演唱技巧的艺术歌曲里才比较容易听到。
推荐聆听:《卡门:哈巴涅拉舞曲》
曲:比才
《大黄蜂的飞行》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魔笛:仇恨的火焰》曲:莫札特
《雅克兄弟》法国民谣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