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时光,有一种不急不燥的美好。早起推开窗,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中午吃过饭,可以睡个慵懒的美觉。下午时分,太阳慢慢西沉,燥热也一丝丝减退。抬头,看看天空,蓝天辽远而深邃。白云,像棉花糖一样柔软。一阵微风拂过,姑娘的裙摆翩翩起舞……
不过是一顿晚餐的时间,太阳落山了。暮色四合,天边还有几颗星星在眨巴眼睛,若隐若现。街道两旁的树叶,也在这初秋的黄昏里,肆意地生机勃勃。
我是喜欢花的人。这样的季节,在城市的喧嚣里,路边几乎见不到花了。花的绚烂始于烂漫的春天,花的荼靡盛开在夏天。秋天呢,很多花儿已经魂归土地了。明年,又是一年春。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儿。淡淡的紫色,没有春花的娇艳,没有夏花的热烈,只有属于秋天的安静。
秋,在不同的人意象里,有着不同的况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秋,没有之前古人笔下的悲壮落寞,却是有着比春日还有美好的诗情和斗志。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代诗人范仲淹笔下的秋,是伤感怀旧的。仿佛一下子,把我们从天高地阔的秋色里,拉回到故乡的怀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清代诗人纳兰容若笔下的秋,多是文雅的,感伤的。遇见纳兰,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伤,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的深情,是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无奈。
秋色无南北,人心自浅深。
没有春的温暖,没有夏的热烈,没有冬的冷傲。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然而,年少时的我,却并不喜欢秋。
每到秋收季节,家里家外都是忙碌的身影。阿爸阿妈起早贪黑地劳作,却也摆脱不了看天收成的命运。有时候,忙碌了大半年,却有不测风云,收获便是寥寥的。有时候,天公作美,收成满满,大人们依然是眉开眼笑的。年幼的我们,就要充当临时劳动力,一起下地干活去收成。小时候的披星戴月,也是毫不夸张的。偶尔也不能按时吃饭。小小的心灵,便是厌恶极了秋,丝毫感觉不到收获的喜悦。
再后来,经济发展了,村里村外也换了新面貌,就连秋收也更换了方式。各种见过的没见过的机器齐身上阵。好嘛,这下子,才是真正的解放劳动力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爸爸妈妈不再弯腰驼背,起早贪黑了,我们也不用忍饥挨饿了。
于是,慢慢地,我不再害怕秋了。
时日俱增,年岁渐长,年少时的秋渐渐模糊了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安静深情的秋。像是一位饱经岁月的少妇,褪去浮华稚嫩,眼神里,满是秋水深情。安安静静的美女子……
就这样,开始慢慢地喜欢秋。喜欢她的清凉,喜欢她的成熟,喜欢她的静默。
初秋的午后,给自己泡上一杯茶,焚上一支香,插上一束花,静享怡人秋色。
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阳光,暖一点,再暖一点。清风,柔一点,再柔一点。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