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有白白付出的汗水,当如英语谚语“No mill, no meal.”一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做的一切,皆有价值。这次《静悄悄的革命》授课实录整理,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生命历程,编码出来,记录其于我的珍贵意义。
今年暑假新网师线下共读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课程综述,梳理了课程综述之后,感觉对当天所学的课程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当方娇艳老师在《静悄悄的革命》授课群里招募课程综述整理人的时候,抱着“付出即获得”的心情,主动申请了这次任务,并感觉有自信完成这项任务(习惯于每次课程学习之后,梳理授课经过,增强理解,内化于心。)。
在昨晚课程快结束的时候,郝老师突然说希望这一次能够以“课堂实录”的形式整理,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这次我是用手机操作学习的,尽管以前做组长的时候,每次导师授课之后都要做“授课实录整理”,但是手机上没办法进行完全地“信息导出”, 怎么办?我抓紧时间打开电脑,并且怀着侥幸心情希望电脑版能够显示全部的聊天记录。但是打开之后还是失望了,消息记录不完全,怎么办?郝老师说过,有时候学员问他的问题,他也是找百度,找度娘吧。我在百度上输入了“QQ聊天消息记录不能完全显示怎么办?”尽管出现了很多相应的条目,但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不知不觉,这时候已经十点多了,但是想到明天要进行月考,比平时更忙,一定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整理。“今天晚上必须要把消息导出”是心里唯一的执念!并且在打卡日记发了一段话:“承担了第三次课程综述,又转为整理课堂实录,的确是一次挑战——新网师是一个要质量、要品质的地方,决不负卿!”用于自省并借助同伴的监督力,高质量完成任务。
想着郝老师主持那么多次网师课程,应该有更多经验,带着复杂的心情给老师QQ发出了求助信息,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尽管已经十点多了,郝老师还是很快回复了信息,他也没办法解决这种开机晚而不能全部显示信息的问题,却我指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法——找同伴帮忙,因为我们群里有很多老师都有整理课程的习惯。当时还有点自责,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大脑真僵化!接着,我向周娟老师、殷德静老师等发出了求助信号,周老师马上响应,但是那么多信息复制过来太麻烦,我把以前我做组长参加培训的“消息导出”方法给了周老师,周老师真的很给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导出了我们课程的全部信息(自开课以来所有的内容)并发给我。看到这份课程记录的文档信息,用兴高采烈形容当时的心情一点不为过!我好像忘记了时间一样,开始筛选本次授课的信息。并严格按照2017年“课程组长培训”时的要求,开始编辑讲座内容,因为表格图片不多,相对省了很多事儿。首先,通过“替换”功能,去掉参与讨论个人的QQ号和回车,其实这一个是比较麻烦的程序,群里参与讨论的每一个QQ号都要通过“编辑”——“替换”等一系列的步骤去QQ号。这是昨天晚上费时最多的一块儿内容。然后开始整理,去除不必要的聊天信息,比如表情,重复话语等,并将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段的话语整合在一起。然后修改字体字号,以及段落格式。讲师的发言要用黑体加粗、小四、亮蓝色,而学员的发言却是黑色。因为大家学习过程中,所用的字体不一样,所以,每一个发言都要重新统一整理。在这个过程中,一边整理字体,一边梳理课程的内容,渐渐地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黑夜与白昼的分界。“沉浸体验”也许就是这的,好像意识里已经只有自己在做的事情,其他一切均不存在了。不知到了什么时间,一份完整的课堂实录呈现出来了,原本筛选出来的80多页记录,经过整理变成了50多页!尽管不清楚是否有错误、有多少错误,但是内心完成任务的安宁感比一切都值得。
今天白天,利用考务间隙的碎时间,见缝插针,一点一点再次梳理,按照郝老师的要求,提高实录的质量。在一次又一次的完善过程中,我对这次授课内容也熟记于心,体验了最有感觉,总结几点与大家共享:
一、老师授课思路明晰,以本为本,适当打通,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在开课前,郝老师发了一份预习文章《台湾名老师: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读了这篇文章,感触很大,因为自己也有“怕冷场”的课堂问题。
正式开课的时候,郝老师老师通过方娇艳老师课前对赵兴乐的优秀作业分享,导入了本次授课的主题“如何做一个主动的登山者?”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与行走,建立学习“学习共同体型”学校。
接下来,郝老师提出来一个“启智”问题链:“佐藤学发现了学校中什么普遍现象?”、“他认为,现象背后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常规做法是什么?”、“对于变革学校,开展真正的教学交流和教学研究,佐藤学提出什么见解?”大家看看这几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面问题的结果或方法。当整理到这些的时候,我在想,我的课堂上能不能让学生形成一张思维的网?通过这样的思维练习,能够发掘知识的本质,还能学会如何解决真实的问题。帮助学生编织知识的网,引发思考,启迪智慧,一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下面我们看看这几个问题。佐藤学发现了学校中的什么现象呢?大多数老师不愿意上公开课,习惯关上门授课。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闭口不谈,却无所顾忌的批判别人的课堂,没有自己主动的研究课题,只是按照上边的指示为了一个证件的而去做的“假课题”,不愿意被别人建议指正,用坚实的盔甲包裹的陋习等等。但是学员们的答案很“个人化”——不是基于“佐藤学”,而是描述自己所处学校的问题。
他认为现象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很多老师问题和现象分不清楚,或者是问题和结果混淆。郝老师解释了现象和问题的区分:现象是感官感觉到了的,形象;问题是思维分析出来的,抽象。有了这样的解释,我们明白了上面提到的一些陋习现象,是因为学校内部是僵化的、机械的,老师和学生的活力都被束缚,缺少真正的教学交流、研究,学校没有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
那么,这个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也就是问题的本源是什么?学员回答零散,没有完整的逻辑。郝老师最后梳理了以下几5点普遍原因:1.是人性的弱点,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2.是不正常的教师文化,不愿意听到被别人批评的工作。3.是培训实施方案,当学校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组织一些学习培训会,但是正是这样的学习压抑了参与者的多样性。4.还有教研方法不科学,没有关注本质问题,评论的是人,而不是可。5.因为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教师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缺乏真正的合作性关系。
解决这些问题的“常规做法”是什么?请专家做报告和讲座,一讲座的方式来培训老师,改变学校。佐藤学先生认为,这样的效效果很差。(很多学员回答的是佐藤学的做法,而不是问题中的常规做法,说明这种不清楚题目的思维定式,真是问题,是大家阅读学习中的真问题。)
最后,应该怎么做呢?佐藤学先生的观点是什么?他认为要“开放教室”、“革新教研活动”、“简化学校组织”、“召开公开研讨会”、“开放学校”,最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型的学校”。结合这些观点,在了解大家思想的基础上,郝老师都做了详细阐述。
但是,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型的学校并不容易做到,佐藤学先生建议简化学校组织机构,从而让老师致力于教研教改。这种活动至少是三年的时间。第一年建立公开授课体制,第二年以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构学校内部组织,第三年把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固定下来。(没有想到郝老师提出来一个问题:佐藤学是怎么计算出三年的?)原来是根据公开课教研的活动次数,一个20多名教师的学校,每年大约总之30多次公开教研,那么至少需要100次公开教研,就需要三年时间来完成。当然,这也是教研活动的一个底线,底线要低,但要鼓励,聚焦榜样。当有些老师提出自己不是校长,不是教导主任,没有执行力的时候,郝老师告诉我们“但愿承认自己不能的,永远是被束缚的,你有什么,才能看到什么。你是谁比你做了什么更重要。”
接下来,郝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在新网师主持语文研课的教研活动,相信群里每一个小伙伴都会被震慑到——他对自我要求的苛刻度、任务完成精准度、思维高度是他人不可及的。一次研讨,研讨前发布的资料有七万多字;正式研讨之前,小型研讨进行了五次;七八十名学员作业,亲自批改;为了教研活动,借班上课,实录7000多字;一次研讨活动一万多字的实录。这是什么概念?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做过的超强度工作,郝老师做这样的研讨活动,半月一次!难怪现在郝老师被万人注目,成为学霸级的老师。有这样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相信他们当时的进步速度比坐着直升机飞得还快。让我们感动的还有“魏智源老师”为郝老师写的“时间刻度记录”,看到一个一个时间节点他所完成的任务量,内心是涌现的还是震撼与感动,以及在心底默默下的决心——向榜样学习。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的成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成功是做出来的,一点都没错,时间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付出的人,你的付出终将有换来成就的光环。
二、郝老师授课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倾听每个学员,创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与“教室”里面的每个学生对应。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郝老师无数次@学员,(本来想数一下次数,但是因为@次数太多,加上80多页的实录,不太方便统计。)并给予针对性的回应。这是因为,他发现了学员字里行间的思想动态。有二三百人上线的课堂,郝老师能关注那么多人,这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的课堂,50多名学生,是不是也在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学习课程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能说是学习吗?我们经验改造了吗?相信通过这些问题,我们更加明白学习的价值是什么?也会对实体课堂有真正的思考和改变。
三、学员学习需要完善提高之处。
在整理过程,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发言,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下:1.“自说自话型”:在整理实录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学员不能关注问题本身,往往是自顾言说,与文本知识毫不相干。所以有几处郝老师发问“这是你的观点,还是佐藤学先生的观点?”2.“重复跟风型”因为在课程之前就有要求,不说重复的观点,但是在整理实录的时候还是删去了很多相似,或者一模一样的言语。也许每个人都想表达出来自己的看法,但是只要前面有些相似的,老师一定会做评论,我们静静倾听就行了,给群里同伴学习少一些干扰,也减少整理实录的人的一些不必要工作。3.同伴之间交流少,相互倾听行为不能真正发生。也许因为快节奏的授课,我们只能关注讲师的话,没办法一一去关注同伴的话语,但是如果我们能少一些重复的,干扰性的信息,也许相互之间的倾听更能发生。
没有白白的付出,也没有不用付出的获得,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因果,通过这次整理,不仅仅更加了解了课程,明白了现象背后的问题,从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然感受最多的是感恩,感恩引领我们学习的郝晓东老师,感恩群里所有兄弟姐妹提供的精彩,感恩及时相助的周娟老师,也许我们这样做正是在创建合作性的同伴关系吧!也感恩自己,既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又体验到幸福和愉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