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李清照

(1084-1155)

千古第一才女,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

我年轻的时候读李清照,感觉是别扭的,大概和性格有关,大大咧咧读“轻轻惨惨戚戚”怎么读怎么怀疑自己矫情。如今再读李清照,却有潸然之感,或许曾经收藏的情感逐渐得以释放也或是因为年岁渐长世情冷暖入心。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出生在一个爱好文艺的士大夫家庭,在两宋时期父亲李非格,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号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曾做过李清照的老师,情感充沛、敏感而多思的她年少便名气外扬,她的老师晁补之甚至喜欢将这位心爱的学生所写下的词文带到朝堂,供众文人共赏。

诗言志、词言情,志向归志向,情感是情感,so,宋初诗被塑造成庄严端庄,词则显得妩媚娇娆。在苏东坡之前,这些诉说性情的长短句相对于端庄的诗句而言,被认为是文人不登大雅之堂的潜兴之作。

李清照写下《词论》。认为写词应当高雅、浑成、协乐、重典、铺叙、故实。

1、 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

2、 浑成,不满张先、宋祁朱家“有妙语而破碎”

3、 协乐,要分别五音六律和清浊轻重,她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词”,

4、 重典,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5、 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6、 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她以瘦弱之身历经两宋,在宋词中写下她的闲愁与悲雄,让我们得以相见在女性力量被淹没的时代中,她为自己而活成破除性别立场的真性情女子,于动荡中磨砺辗转,愈显生命的力量。

李清照的一生以两宋为界,形成她人生的重大分水岭

宋室南迁之前的她出身名门,年少成名,得遇良人,同情共趣,有花酒助兴,

李清照的词留下仅仅43首,数量不多,却让我们得以相逢她的平生。

从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回到她的年少时,一首《点绛唇》蒙太奇般送上她的闺阁才情,青春女儿情态: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汉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和谐的婚姻中,她于《减字木兰花》写下“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情致与美好里容得下整个春天灿烂。丈夫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两人常在饭后烹茶论文,互相指着满屋的书拷问对方,猜中的任先饮茶,以此为乐,一首《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留下李的相思也留下赵的欣赏。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词拥有神奇的魅力,词句铺陈描摹的的世界里结下当时的花枝斜阳,风雨暗香,叫我们知晓,欲说还休的滋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被金军攻破,徽宗、钦宗父子皇帝被当作俘虏,北宋就此灭亡,宋室南迁之后,李清照辗转流离,此间丈夫病逝,遭遇再嫁风波,晚景飘零,然而国家不幸,辞赋沧桑句始工。她写下“春归秣陵树,人老健康城”

1129深秋,赵明诚病卒后,生活变迁、睹物感怀她写下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旧时天气旧时衣,最是稀疏寻常的物件和时刻,最细微的情绪涌动,夜深人静中一双肩膀撑住的动乱离愁,瞬间攻破心防,感怀和思念袭上心头。

靖康之难下的易安居士,实难安。身不得安,心不得安,一颗细腻多感的心世事难料中淬炼。

李清照晚年写下: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短短一首词,回首一生,被人称作“婉约派”的她,在从富贵无忧落入离丧孤苦后,年华老去,却留下这首景象壮阔,气势磅礴之作。

  我们知道她写下的各种愁,回顾她的一生,却看见,她用生命经历了各种“美”的破灭:

青春之美、爱情之美、收藏之美、亲情之美,故乡之美,乃至山河之美。

破灭的,离索的,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