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有哪些值得世人学习呢?
一、他很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他知道,办什么事要用什么样的人才,办天下大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
二、他很爱才惜才。他认为自己一生有"三乐":"一乐"是读书时发出金石般的声音,"二乐"是在辛苦劳动之后能好好地休息;"三乐"是奖励人才,使其一天天进步。
三、他看人很准。他死后的声名比生时更为隆盛,主要原因是找对了接班人。他的学生李鸿章继他而起,执掌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足有30年,权倾天下。但李鸿章无论在任何时候对他的老师曾国藩都是发自肺腑的尊敬,这对曾国藩身后地位与形象的巩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识人的呢?他常用的秘诀有两个:情境测验和日常观察。
1、情境测验:洗脚难倒李鸿章
用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是曾国藩常用的识人之道。
为了考验门生李鸿章的耐心,喜欢洗脚养生的曾国藩想到了很妙的一招。有一天,当李鸿章登门求教之时,曾国藩故意在他的面前继续洗脚洗了一刻钟。这让李鸿章感觉蒙受了很大的侮辱,于是便脸红脖粗地拂袖而去。凭借这一观察,曾国藩知道李鸿章尚年轻气盛,在短时间内很难委以重任,于是继续把李鸿章留在身边历练。
2、日常观察:一颗稻谷见真章
曾国藩经常利用与部属吃饭的机会,暗中观察他们。每天中午,他都会与幕僚们一起用餐。话说有一次,大家在用餐时发现,饭里面有没去壳的稻谷,大多数人都是把壳整掉,然后吃里面的米。但这时曾国藩忽然发现一位戚姓幕僚,居然仔细地把每一颗稻谷都挑出扔掉。当时曾国藩并没有说话,但饭后他却立即差遣账房拿出20两白银给这位幕僚,请他走人。众幕僚忙问其故,曾国藩解释道:"他从农村到湘军总部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忘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若留在军营里,难免见异思迁。"
在大家求情之下,曾国藩最后勉强留下了他,但将他从幕府的参谋调去了负责管理菜园。戚某在了解了这件事情的始末后,马上改过,每天都与菜园的仆役一起耕作,甚至比别人更努力地去劳动。
曾国藩则一直都在观察他的改变。一年后,曾国藩重新起用他。后来,戚某从一个乡下人,一路因功晋升,最后官至观察使。
注:本文相关资料摘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本文仅供交流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