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引智聚合力,科技赋能兴乡村

       在粤北山区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省洞村,广东领头羊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黑山羊养殖基地里,现代化的羊舍与传统放养区相得益彰。这里的蜕变,源于一场“政策搭台、高校助力、企业唱戏”的人才合作佳话,更是广东省柔性引才政策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一、产业瓶颈:传统养殖科技破局

        连山黑山羊是当地特色产业,但长期面临“能繁率低、育肥成本高、疫病防控难、数字化管理空白”等痛点。作为扎根乡村的小微企业,广东领头羊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虽有扩大养殖规模、打造高端品牌的愿景,却受制于技术和人才短缺,传统“散养+经验”模式难以突破发展瓶颈。2022年,企业年出栏量仅3000只,深加工产品空白,村集体和农户的收益也停留在基础养殖环节。

二、政策东风:柔性引才创新桥梁

        面临困难之际,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现代化美丽牧场”等创建政策以及“科技小院”“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平台落地,为企业与高校牵线搭桥。连山智慧羊标准化创新研究基地依托政策红利,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共建“广东连山山羊科技小院”“卢永根科技站”等引智平台,柔性引进以广东省羊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德武教授为首的10余名专家团队——无需全职入驻,通过定期驻场指导、远程技术支持、联合攻关课题等方式,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这一模式既破解了山区全职引才的地域限制,又最大化利用了高校科研资源,成为政策精准激励的关键突破口。

三、专家赋能:革新技术激活产业

        刘德武团队针对企业痛点展开“靶向治疗”:在育种端,运用分子育种技术,融合努比亚黑山羊、雷州山羊和连山黑山羊的优势基因,培育出“连山智慧黑山羊”新品系,使能繁率提升30%,育肥周期缩短20%;在养殖端,研发国内首套“黑山羊数字化测定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每只羊的生长数据,实现精准饲喂,饲料成本下降15%;在疫病防控方面,建立“智能预警+精准免疫”体系,将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此外,团队还推动“光伏+标准化羊舍”“种养循环”等模式落地,羊粪制成有机肥反哺500亩轮作农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四、振兴实效:技术红利反哺乡村发展

       政策引导下的柔性引才,不仅破解了企业技术难题,更构建了“人才+产业+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年出栏量突破6000只,带动村集体通过土地租金、项目分红年增收20万元以上,农户通过“养殖托管”“牧草种植”人均年增收1.2万元。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落户基地,累计培养本地技术骨干30余名,形成“引进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2023年,企业入选“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黑山羊肉深加工产品打入高端市场,品牌价值提升40%,成为清远市智慧农业“新名片”。

五、精准政策:小切口撬动大振兴

        这一人才故事的核心,在于政策设计精准匹配乡村产业需求:通过“科技小院”“人才驿站”等柔性载体,打破地域壁垒,让高校专家“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以“项目合作+成果转化”替代传统编制引进,降低人才服务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将技术攻关与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绑定,形成“技术落地—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闭环。正如刘德武教授所言:“我们带着论文走进羊圈,让科研成果长在山间,政策为人才铺好了服务乡村的‘快车道’。” 如今,连山黑山羊产业正朝着“千亩牧场、万只出栏、亿元产值”的目标迈进。这一案例印证: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精准的政策激励如同“杠杆”,既能撬动高校智力资源“下沉”,又能激活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更能让技术红利真正惠及农户,书写出“人才兴、产业旺、乡村美”的时代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