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承载着无数的乡愁与希望,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产业发展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落子生花,激活全盘,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链接机制,做到企业+养殖户发展、联农带农互促并进,让群众享受到产业带来的红利,引领乡村“土特产”成金招牌,为乡村的繁荣兴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撑起乡村振兴这片广阔天空的坚实脊梁。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做好“土特产”文章。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要想推动产业振兴,就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各地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这为发展多样化的特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一些山区乡村凭借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有的乡村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特色农产品加工村,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经济价值。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契合了市场对于绿色、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趋势,而且能够避免乡村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竞争,形成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提升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当地亮品牌。要把乡村散小弱的“土特产”打造为“金品牌”,就要跳出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的、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这就需要通过品种、品质、品牌三品的优化谋求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就例如小三江镇省洞村依靠党组织头雁引领、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大力发展著名的羊肉品种——黑山羊,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企业在省洞村建设3000亩标准化养殖牧场,利用5G技术智能精准监控、饲养黑山羊,倾力培养高营养、高品质的黑山羊。在2023年成功被评为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广东省美丽牧场,着力打造“安心羊”“智慧羊”“生态羊”的省洞黑山羊名片。
系统谋划、以“产”为魂,拓宽特色产业链。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市场的不确定性、资金的短缺、技术的瓶颈以及人才的匮乏等问题,都制约着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壮大。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携手共进,形成合力。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企业应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投资和开发,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市场渠道,推动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通过技术培训、创业扶持等方式,激发乡村本土人才的内生动力,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