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12月28日,梵高写道:
昨天我画了一些可以看到大教堂的风景画。还有一幅公园小景。不过,我更想画人的眼睛,而不是教堂啊,因为人的眼睛里有教堂没有的东西,尽管教堂庄严雄伟,但人的灵魂,无论是潦倒的乞丐,还是街头的妓女,在我看来都更耐人寻味。
但事实上,肖像画对于梵高来说,一直是难以突破的障碍。
他的每一幅风景画,里面的人物面部都模糊不清,很少有细致的勾勒,清晰的面容。
但梵高的素描很生动,看到他寥寥数笔的涂抹,一幅很有生活场景的素描就呈现出来。说实话,我最喜欢他的素描,每一幅都让人喜欢。
1886年2月他又写道:
说到肖像画,如果我什么都想学,肯定没有太多时间分给肖像画。此处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有些方面我是一定要做出改变的。跟别人比起来,我太木讷了,就好像我被独自监禁了十年一样。恰恰大约十年前开始,我经历过了人生中艰难坎坷的时光,忧心忡忡,也没有朋友。
然而,这都会随着我绘画的提升而有所改善,可以多加练习,丰富所学。就像我曾说过的,我们都走在通往光明的大道上。不要心存怀疑,成功之路就是打起精神,保持耐心,日复一日地不懈工作。改善自己的画,才是最重要的事。
这就是真实的梵高,一个用心做事,懂得取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不被别人左右。
他是一个勤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执着的人。凡是他想要追求的东西,就会全力以赴,哪怕为此时粉身碎骨。
他曾经对宗教的狂热,让他如圣徒般不停的自虐,他以为圣人唯有经历磨难,才能距离上帝很近,并且为上帝服务。
当他历尽艰辛,没能接收到上帝的旨意,开始认为上帝不过是虚伪的、欺骗人的把戏。
他从此以自己的方式对抗上帝,包括父亲的神职。他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寻找新的生活希望,去发现生存下去的意义。
他在黑乡终于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他用手中的笔触去挖掘️生命的真实,用绘画表达事情的本质。
于是,绘画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他终于明白,自己来到世间的使命:就是为了给世人留下点什么。
1888年4月9日,他写道:
此刻,我正被繁花盛开的果树深深吸引:粉色的桃树,黄白的桃树。我的笔法毫无章法可循,就是把并不均匀平滑的笔触撞击在帆布上,不加修饰。
厚重的颜料堆砌出不同色块,画布上不可避免地有些没有被颜料覆盖的地方,其余则是完全没完成的样子,有些已经过修整,有些则潦草不堪 ;实际上,我知道这样的作品挑战了人们心中对绘画技法先入为主的成见,会觉得它令人不安、使人烦扰。
在现场作画时,我尝试去捕捉素描线条的基线,然后再去填充轮廓线框定的空间,有些轮廓线很明显,有些虽不明显,但却筋骨犹存;我用简明的色彩来使所有的土壤都呈现同样的紫色色调,整个天空则是蓝色色调,植物要么是蓝绿色,要么是黄绿色,这么做是要特意强调画中黄色和蓝色的独特个性。
梵高的伟大,不仅仅在他留下不朽的画作,还有更加珍贵的大量书信,那是他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他每一幅创作时的状态和心得。
从他的每一封信中,都能捕捉到他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感知,也是在一次次感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并且坚定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光明的路,以后会被认可,也一定会大获成功。
果然,如他说预料的,一点也不错,被世人认可,并大获成功,成为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