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谜”雾中跋涉
⼈⽣如逆旅,我亦是⾏⼈。 我们都是迷了津渡的众⽣。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书评
是谁驰⼀匹⻢,带回远⽅的她;是谁⾏千⾥路,撩拨层层谜雾;那个被⿊夜包裹的暗夜骑⼠,是
他?是你?还是我?
⼜有谁能看清周围的⼀切?
也许前⼀天⼈们祈祷:但愿尘⼟轻点落在杜伦迪娜身上,后⼀天便是对她从乱伦到艳遇的各种揣测。也许前⼀天还在斥责⼩轿⻋桥上逆⾏,后⼀天便谩骂公共汽⻋上⼤妈的任性。
宗教、政治、⽂化……每个⼈对某件事,都会以⾃⼰的⽅式表明⽴场,这取决于⾃⼰的地位,经历,或者是最私密的、连⾃⼰都被隐瞒了的动机,谁⼜清楚地知道⾃⼰的⼼⾥藏着什么呢?
特别是⻓期处于周边多种政治⽂化的压⼒之中的阿尔巴尼亚,处于罗⻢和拜占庭、东⽅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尴尬地带,任何⼀股新的势⼒都可以给她贴上⼜⼀个标签,套上⼜⼀个⾯具,遮上⼜⼀层谜雾。每⼀个杜伦迪娜,每⼀个斯特斯,每⼀个阿尔巴尼亚⼈,都在谜雾中跋涉,在虚⽆与真实中穿梭。他们需要⼀个暗夜骑⼠,⼀个新的价值观,引领他们的前路,⾛过空阔、悲凉、与飘渺,哪怕⾛向死亡。
于是,在所有美好的品质中,善良,正直,正义……她选择了诺⾔,她选择了⾃⼰最初的那份⾯孔。经历了战争,⿏疫,东欧剧变的阿尔巴尼亚遭遇的是⼈性的迷失,价值观的迷茫,何为善恶? 何为美丑?不同的认知只会将主⼲道分出⼀个⼜⼀个的岔⼝,只有诺⾔,只有相同的本⼼,能将成千上万的杜伦迪娜带回相同的归路。
阿尔巴尼亚⼈⻣⼦⾥流淌的是对承诺的信仰。当他们认为苏联背离了⻢克思原理时,他们可以退出华约,与苏联反⽬,他们⾼调评论;地拉那不曾同赫鲁晓夫,勃列⽇涅夫,也绝不会和安德罗波夫以及任何背信弃义的苏联领导⼈发⽣关系。在他们眼⾥,苏联背弃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诺⾔,这是不可饶恕的,为此他们舍弃苏联的援助也在所不惜。
背离了⾃⼰的诺⾔,就好像背离了⾃⼰的本⼼,他们对于⾃⼰的诺⾔和本⼼近乎于⼀种⼲净、纯粹、倔强、甚⾄决绝。康斯坦丁是个反对派,他反对教谕、反对传统、反对保守,他作出承诺, 他⽀持妹妹远嫁,是对现有社会保守,封闭的反叛。“即使我在床上奄奄⼀息,即使我只有⼀只⼿、⼀条腿、失明了,即使……也不会违背我的诺⾔!”于是,杜伦迪娜回来了,乘着诺⾔这匹烈⻢。 斯特斯试图拨开谜雾,但不过是给故事套上了⼀个⼜⼀个⾯具,从死⼈复活,到偷情私奔,与其说斯特斯⼀步⼀步查明真相,不如说他⼀步⼀步说服⾃⼰,但就在真相⼤⽩的前⼀刻,他彻底解 脱,他选择脱下了⼀切的⾯具,直⾯故事本身,直⾯⾃⼰。他⽤⼀个亡灵的故事摧毁了宗教,摧毁了⼀切,同时也⽤承诺,重构了⼀切,他就是那个暗夜骑⼠,带回的不只是杜伦迪娜,还有承诺。斯特斯所希冀的,是跋涉于⼈⽣苦难中的阿尔巴尼亚⼈,⾯对眼前纷杂的世界,能坚守⾃⼰本来的⾯孔,不负对⾃⼰的诺⾔。某种意义上,斯特斯就是作者卡莱达的化身。
杜伦迪娜的故事如⼀块⽯头,在⽣活平静的湖⾯溅起⽔花,阿尔巴尼亚⼈对于诺⾔的信仰也如层层展开的涟漪,⼀圈⼀圈向外传播,⼜⼀场与远⽅的联姻如约⽽⾄。
即使⼀些⼈的眼神依旧空洞,但在通向远⽅的通途上,是谁驰⼀匹⻢,送⾛去远⽅的她,是谁⾏千⾥路,穿越层层谜雾,那个被⿊夜包裹的暗夜骑⼠,是他!是你!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