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什么?症状、病因及预防全解析

胰腺炎在中医中属于“腹痛”“脾心痛”“结胸”等范畴,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胃肠实热、脾虚湿盛四大证型为主线,结合中成药、饮食、理疗及生活方式调整,以恢复脾胃功能、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以下是常见辨证分型及调理方法:

1.肝郁气滞证

症状:腹痛以胁肋部为主,呈胀痛或窜痛,疼痛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情绪抑郁时加重,心情舒畅时减轻)。伴胸闷、嗳气、善太息(喜欢叹气),食欲不振,恶心欲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常用中成药:

柴胡舒肝丸,加味逍遥丸:具有疏肝理气、消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胁肋胀痛、胸闷嗳气等症。

2.肝胆湿热证

症状:腹痛剧烈,多为右上腹或胁肋部灼热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口苦口黏。皮肤、眼睛发黄(黄疸),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不爽,部分患者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常用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茵栀黄口服液: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适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腹痛、口苦等症。

3.胃肠实热证

症状:腹痛剧烈,呈持续性胀痛,拒按(按压时疼痛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无缓解。大便秘结,数日不通,肛门坠胀,小便短赤(尿量少、颜色深黄),可伴发热、烦躁。舌质红,苔黄燥或黄厚腻,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常用中成药:

大承气颗粒,枳实导滞丸:能峻下热结,适用于胃肠实热所致的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腹胀等症(孕妇禁用,体虚者慎用)。

4.脾虚湿盛证(多见于慢性胰腺炎恢复期)

症状:腹痛隐隐,时轻时重,劳累或饮食油腻后加重,伴腹胀、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精神差、乏力)。大便溏薄(大便不成形)或黏滞不爽,面色萎黄,肢体困重(感觉身体沉重)。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参苓白术散:可益气健脾、和胃化湿,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腹痛隐隐、食欲差、腹胀便溏等症。

其他调理方式

1.饮食调理

a.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和胃通腑,宜食白萝卜、陈皮、佛手、荞麦、芹菜。

b.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宜食绿豆、冬瓜、薏米、茵陈、赤小豆。

c.胃肠实热证:清热通腑、生津润燥。宜食梨、西瓜、黄瓜、芦根、菠菜。

d.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益气和胃,宜食山药、莲子、炒白扁豆、茯苓、鲫鱼。

2.中医理疗

a.针灸:基础穴位:中脘、足三里、阳陵泉。根据辨证加配穴,如太冲、期门、曲池、阴陵泉、内庭、天枢、脾俞、三阴交等。

b.艾灸:仅限脾虚湿盛证,选穴中脘、关元、足三里、脾俞,用艾条悬灸,每穴 10-15 分钟,每日 1 次,温阳健脾、散寒化湿。

c.推拿: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按揉肝经(太冲、期门)疏肝理气。

3.生活方式调理:

a.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焦虑、愤怒,每日练习深呼吸(早晚各 10 分钟)或冥想,平复情绪(肝郁气滞者尤为重要)。

b.运动:慢性期可练习八段锦(如“调理脾胃须单举”)、太极拳,促进气血运行。

c.作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伤脾。

d.严格戒酒:酒精是胰腺炎最常见诱因之一,可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必须终身戒酒。

中医调理胰腺炎强调 “分期辨证、标本兼顾”,急性期以 “通腑泄热、理气止痛” 治标,缓解期以 “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治本,结合严格的生活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