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与生命同在
每个人从离开母体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生命,而烦恼也随之便伴随而来。婴儿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饥饿与便溺也会令其烦恼,只能以哭声进行诉求。无论母亲如何呵护,各种烦恼始终伴随孩子成长。
人生的跑道是固定的,大自然只给人一条路线,而这条路线只能跑一次,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童年的软弱,青春期的鲁莽,中年的严肃,老人的孤独。每个阶段,都有烦恼存在。
幼童时期,烦恼多为生命成长的基本需求,青年时期有了思想,除了生理需求外,有了精神需求与人生理想需求,情感与娱乐需求等等,这时期人的独立性已经形成,各种需求自然升级为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的预期,便形成烦恼,行为举止会有冲动与鲁莽,思想上常表现为叛逆。这时期需要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能力。如果能够多读点书,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懈,必将有所建树而且终生受益。
中年阶段属于成熟时期,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必须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也较重。身心承载过重,心理需要释放,烦恼也会更多。如果过分考虑人生的多种不如意,容易产生负面欲望,很需要理性思考与自律。
老年人的生活比较简单,相对于中年人各种心理压力减少,生活需求回归于儿童,即使没有大毛病,身体各种机能的逐步衰退感觉明显,烦恼的主要是健康问题。当然,不同境遇的烦恼也不尽相同,有些老人也有孤独的烦恼,养老物质与资金匮乏的烦恼。
除了各个年龄段常有的烦恼以外,社会身份不同,担负的责任不同 ,烦恼也不同。政治家 为国计民生烦恼,科学家为研究课题烦恼,教育家为教育存在的问题烦恼,企业家为市场竞争烦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旧问题刚解决,新问题随即又出现,烦恼与担负的责任同在,也就是与生命同在。为自身问题烦恼是人生常态,为担负的社会责任烦恼是一种高尚。
有些人认为,贫穷是人生烦恼的根源,富人是没有烦恼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烦恼产生的根源是欲望的不能预期实现,一个欲望实现了,新的欲望又会产生。富人会希望更富,即使金钱与物质满足了,其他方面的缺憾又会出现,比如情感问题,比如空虚和无聊,形成新的烦恼,因贪腐下马的官员们就是鲜明的实例。人心永远不会满足,欲望就会永远存在,烦恼也就始终伴随。
烦恼伴随人的一生,只要生命存在,烦恼就存在。佛教提出普度众生,帮助人们消除烦恼,出发点也许是善意。诚然,这是不可为而为之,即使佛教信众本身,烦恼也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