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能帮助你逃离现实、表达政治观点或个人主张,可以帮助你思考,增强感知力,质疑世界,讲述故事,留存并保持记忆的鲜活,挑战既有观念和外部世界。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你希望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艺术家 姬内卜·赛迪哈 ,摘自《如何参观美术馆》
从小对博物馆这些展馆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情节,这些年算起来也去过不少博物馆之类的地方。看到有朋友推荐一本书《如何参观美术馆》,立马下单买了,用了两天看完,有些想法得到了印证,也有新的收获。
恰好最近去了双井的今日美术馆,觉得“如何看展”是个不错的话题。博物馆、美术馆这种“高雅”的地方到底该怎么逛?今天结合这些年看展的经验和书里介绍的方法,和大家聊聊如何看展,如何获得最佳看展体验。
看展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自己的需求/
一万个人大概有一万种看展的目的,有人是为了传世名作而专门前往,有人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有人是为了带着孩子去开展科普教育,也有人纯粹是为了逛,丰富人生体验。
不管是哪种目的,其实都OK,无所谓大蒜和咖啡的俗雅之争,你喜欢就好。
/穿合适的衣服和鞋/
衣服尽量得体,看到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时,你的心里会不自觉地升腾起许多美好的感觉,穿着得体,会让你身处更加自在。如果女孩子喜欢拍照的话,衣服就更加重要了。
此外,一双舒服的鞋子非常非常重要。看展绝对是体力活,走走停停最是熬人。
回忆每次看展的经历,基本可以用“累到崩溃”来形容,每次总是想看完每一个展区,哪怕体力耗尽。。总是斗志昂扬地进馆,然后拖着残腿出来。
从《如何参观美术馆》这本书上得知原来还有一个词叫“美术馆腿”,专门用来形容看展劳累不堪的双腿。所以,看展务必穿上舒服的鞋。
/看展好伴侣/
除了手机,还可以带上耳机,现在很多展馆都有二维码语音导览,带上耳机听介绍就比较方便啦。
数码相机看个人需要,毕竟拍摄效果还是会好很多。
水杯看个人习惯,展馆可能不允许携带饮料之类的进去,馆内也可能提供免费的饮水。
除了以上,就是选个好的观展伙伴了,如果你喜欢安安静静地看展,而你的同伴喜欢一路交流讨论,那你们可能就不适合一起看展啦。
/提前了解展品/
做好这项工作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你避免遗憾。
好不容易花钱花时间去看个展,结果发现镇馆之宝没有看到?最值钱的那件展品竟然不知道是哪个?原来还展出了某某大师的作品?这种遗憾的事可不能让它发生。
提前在网上搜一搜,浏览一下展馆的公众号,实在不行现场领取介绍展览的小册子。
对重要展品和自己感兴趣的展品了然于心,也可以很好地帮助你提前安排参观计划,合理分配体力。
看展中的小建议
/先看最感兴趣的/
这条绝对我的良心建议。因为你可能看完一个展区就已经累得走不动了。
/如果有讲解别错过/
从多年前起,我就已经非常会跟着“导游”走了。出去旅游,有意无意地“蹭团”,就是为了听导游的讲解。不像自然风光只顾欣赏就好,历史遗迹、文物、艺术品这些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对人文学科的了解,整个参观过程可能会无比无聊,或者看完之后毫无收获。
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当时的艺术流派,不了解艺术家的境遇,你只会感叹自己看到了杰作,可是再伟大的作品可能在你眼里都会苍白了许多。
借助讲解员的介绍、或者扫一扫展品旁的二维码看文字、听语音介绍,多了解一点点,这次观展之旅都能更丰富一点点。
/记录自己的所见/
如果展馆允许拍照,就随心的拍吧,把展品拍得跟实物一样美,也是需要技巧的,基本上是一个二次创作,构图、光感还是要注意一下的。
如果展馆不允许拍照,也要管住双手。
在《如何参观美术馆》这本小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说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的观展状态,会让你有新的体会。我记住了,于是特地践行了一下,拍了几张展品之外的照片(如下图)。
看展结束
/逛一逛衍生品/艺术品商店/
我们家有买冰箱贴的习惯,出去玩什么纪念品都不买感觉缺点什么,冰箱贴这种小物不会占地方,又比较有趣,充满了小回忆。
(在上海博物馆买的冰箱贴)
除了冰箱贴,可以买自己生活中用得到的物件,既能延续观展的记忆,又比较实用,买展品同款的版画回去挂在家里也很不错。
/刷新看展的观念/
昨天在展馆里看到很多小朋友,有的是父母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有的是专业的讲解员带着他们观展,跟他们解释什么叫“超现实主义”。。。
真的觉得他们很幸福,能在这么小的时候就接触这样的艺术美学教育,培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
我们总觉得博物馆这种地方很“雅致”,如果是“美术馆”就更加觉得“不可亵玩焉”,仿佛这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另一种存在,有闲情看美术展的人大概都可以吸仙气了(像我这种有时间写闲字的人大概也可以吸仙气了。。)
其实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哈,有时间去看个展、泡个馆,何乐而不为?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形成新的视野。”
——by 马塞尔· 普鲁斯特 ,摘自《如何参观美术馆》